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东封山下宴群臣

标题包含
东封山下宴群臣
万里扈封峦,群公遇此欢。幔城连夜静,霜仗满空寒。 辇路宵烟合,旌门晓月残。明朝陪圣主,山下礼圆坛。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经过一夜长驱,护卫着万里的江山,诸位大臣共同分享这份欢乐。 皇宫的城门在夜色中显得宁静而华丽,秋天的霜露使得皇室仪仗透露出一股寒意。 夜晚的车马队行进在路上,烟雾弥漫;凌晨的旗帜门映照着落月,显得朦胧而寂静。 明天我将陪伴皇帝,在华山之下参加祭天仪式,以实现国家的圆满与昌盛。
去完善
释义
注释如下: 1. 东封山:位于中国山东省境内的泰山,因为汉武帝曾在此处祭天,故又名“东封”。 2. 扈:随从,护卫的意思。 3. 封峦:即封禅,古代皇帝为彰显其权威,祭祀天地的一种礼仪。 4. 群公:此处指参加封禅仪式的文武百官。 5. 幔城:古代举行大型典礼时,用帷幕围成的临时宫殿。 6. 霜仗:形容仪仗队肃穆壮观,如严霜般的氛围。 7. 辇路:天子或皇后出行的道路。 8. 宵烟:夜晚升起的烟雾,借指夜间繁华的景象。 9. 旌门:古代宫廷门前竖立旗帜的地方。 10. 晓月:清晨的月亮,象征新的一天开始。 11. 圣主:对皇帝的尊称。 12. 圆坛:古代帝王祭天祭祖的重要场所,形状多为圆形。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皇帝封禅泰山时盛大场面的诗。诗歌以“万里扈封峦,群公遇此欢”起笔,点明此次封禅的宏大与庄重。接着用“幔城连夜静,霜仗满空寒”描绘了皇帝在夜间举行祭祀时的庄严场景。“辇路宵烟合,旌门晓月残”则形象地勾勒出了夜晚祭祀结束后的景象。最后以“明朝陪圣主,山下礼圆坛”表明诗人将在第二天陪同皇帝在山下的圆形祭坛完成最后的仪式。整首诗通过对皇帝封禅泰山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繁荣昌盛的喜悦和对皇帝的尊敬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东封山下宴群臣》这首古诗的创作者是唐朝的张谔,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唐玄宗时期(公元712年-756年)。在这期间,唐玄宗致力于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使唐朝达到了繁荣的顶峰,这一时期被称为“开元盛世”。 张谔作为唐朝的一位著名文人,他的文学才华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和重用。在东封山下的宴会上,张谔以这首诗歌描绘了皇帝与群臣共庆太平盛世的场景,表达了人民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在这个时代,唐朝的疆域空前辽阔,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艺术繁荣。这首诗正是这个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反映了唐朝社会的繁荣与和谐,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