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
秋来林下不知春,一种佳游事也均。
绛叶从朝飞著夜,黄花开日未成旬。
将曛陌树频惊鸟,半醉归途数问人。
城远登高倂九日,茱萸凡作几年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秋天到来时,林子下面还感觉不到春天的气息,这是一种美好的游历,让人们感到均匀而自然。红色的叶子在早晨开始飞舞,一直持续到晚上;黄色的花儿开得正艳,却还没有满十天。傍晚时分,路边的树木使得鸟儿受到惊吓,它们纷纷飞起;我半醉着走在归途上,不停地向别人询问路。这座城市距离山丘很远,登高赏景的日子和重阳节相同;茱萸一年一度地重新生长,它是那么的鲜嫩。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九日: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有登高赏景的习俗。
2. 张谔: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
3. 林下:山林之间。
4. 佳游:指美好的游玩活动。
5. 绛叶:红色的树叶,这里指枫树等秋天的红叶。
6. 黄花:黄色的花朵,这里指菊花。
7. 将曛:傍晚时分。
8. 陌树:田间的小路。
9. 惊鸟:受到惊吓的鸟儿。
10. 半醉:微醺的状态。
11. 归途:回家的路上。
12. 问人:询问路人。
13. 城远:远离城市的地方。
14. 高豋:登高。
15. 併:一起,共同。
16. 茱萸:一种常绿灌木,果实红色,可作药用。重阳节时,人们会佩戴茱萸以求驱邪避疫。
17. 凡作:总共,一共。
18. 几年新:指茱萸的新鲜程度。
去完善
赏析
《九日》这首诗描绘了秋天山林的美丽景象和人们在节日里的活动。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秋天的到来、树叶的颜色变化、花朵的盛开以及鸟儿在黄昏时分归巢的场景。同时,诗中也提到了人们在节日里登高望远、相互问候的习俗,展现了人们在这天共度的欢乐时光。总的来说,这是一首富有生活气息且充满诗意的作品,让人感受到秋天的美好和节日的氛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九日》是唐代诗人张谔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描绘了重阳节这一传统节日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在节日中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张谔正处于唐玄宗时期,此时的唐朝国势逐渐衰弱,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张谔本人也经历了人生的起伏,他曾担任过太常寺博士、右拾遗等官职,但因直言不讳,多次被贬谪。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重阳节成为了人们寄托哀思、抒发情感的载体。重阳节又名“登高节”,人们在这一天会登高赏景、饮酒赋诗,以表达对亲朋好友的思念之情。因此,张谔在这首诗中通过描绘重阳节的场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