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起书怀时诸公相勉再出
北窗终日废书眠,一枕清风直万钱。
云度茅簷轻冉冉,泉生石砌净涓涓。
不嫌雨脚花间注,要听秋声屋外传。
三径初成吾欲老,幕中何用泛红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北边的窗户整日闲置不用,书本也被搁置在一边,只以睡梦度过一天。躺在那里如同枕着清风,价值胜过万贯钱财。云朵飘过茅草屋顶,轻盈舒缓,清泉从石阶上流淌下来,纯净而细长。不仅不怕雨天花朵间的雨滴落下,反而期待听到秋雨的声音从屋外传来。现在我的三个小径已经开辟完成,我打算在此安享晚年,又何需那繁华的红莲之景呢?
去完善
释义
1. 北窗:指北边的窗户,这里可能表示作者在北窗下写作或休息。
2. 日:在这里作副词,每天的意思。
3. 废书眠:放下书本睡觉。废,放弃。
4. 一枕清风直万钱:这里以清风比喻阅读或写作的享受,认为其价值无法用金钱衡量。一枕,指枕头。万钱,极言其多。
5. 云度茅簷轻冉冉:形容白云飘过屋檐的景象,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度,经过。茅簷,茅草覆盖的屋顶。轻冉冉,轻盈缓慢的样子。
6. 泉生石砌净涓涓:描述泉水在石阶上缓缓流动的美景。石砌,石头台阶。净,清洁,清澈。涓涓,水流慢慢的样子。
7. 不嫌雨脚花间注: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对下雨并无反感,反而觉得雨水为花增添了一些生机。雨脚,从云层降落下来的雨滴。花间注,指雨水滋润花朵。
8. 要听秋声屋外传:表达了作者愿意聆听秋天大自然声音的愿望。要,希望。秋声,秋天的声音,这里主要指风声、虫鸣等自然之声。屋外,房子外面。
9. 三径初成吾欲老:这里的三径指的是古代隐士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意思是三条小路已经荒废,但松树和菊花依然存在。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希望自己能过上宁静的田园生活。
10. 幕中何用泛红莲:红莲,红色的莲花。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认为在隐居生活中,不需要去追求繁华的事物。幕,这里可以理解为作者的隐居之地。何用,为什么需要。泛,广泛地追求。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闲适的生活场景与心境。首联通过“北窗”“书眠”和“清风”的意象展现出诗人的悠哉自得。颔联则通过对云的飘渺、泉水的清澈进行渲染,增添了静谧而优美的氛围。颈联以“雨脚花间注”和“秋声屋外传”的形象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与亲近。尾联则以“三径初成吾欲老”的感慨表达了自己的隐逸之志,以及对浮华的摒弃。整首诗层次分明,意象丰富,表达了作者超然物外、闲适自得的心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睡起书怀时诸公相勉再出》是南宋诗人裘万顷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187年,即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在这段时间里,南宋与金国的战争已经暂停,但国家依然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
在这一年,裘万顷经历了人生的重大转折。他从一名地方官吏被提拔为京城临安的官员,这使得他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权贵和社会现实。然而,裘万顷对官场腐败和民生疾苦深感忧虑,因此他在诗中表达了渴望离开官场、回归田园生活的愿望。
在这一时期,南宋朝廷内部矛盾重重,主战派与主和派之间的斗争激烈。裘万顷作为一位关心国事的文人,对国家的现状忧心忡忡。他在诗中写道:“欲脱尘缨去,山深好避秦。”表达了希望远离纷扰尘世,隐居于山林之中的心境。
总的来说,《睡起书怀时诸公相勉再出》这首诗歌创作于南宋时期的淳熙十四年,诗人裘万顷在面对人生际遇和国家现实的困境时,以诗文表达了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批判。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