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林罕小说
仓颉鹳鸟迹,於是创文字。
原其制作心,本以便记事,
呼读犹强名,况乃论位置。
周人建小学,六书分义类。
特令授童蒙,庶几别同异。
奈何中古后,穿凿失伦次。
早皿晋医言,止戈楚人志。
宋更{马瓜}作騧,秦易辠为罪。
三刀自梦徵,两日因谶记。
山丝已怪妄,门草更茫昧。
白水及绯衣,皆是表符瑞。
解槐与说枣,抑又出讥戏。
形声罕复论,一切归会义。
咄哉许祭酒,著论穷巧慧。
流俗喜不根,传授满当世。
廷尉议三章,诸生谈六艺。
往往授其言,大抵皆附会。
林生最晚出,纷乱尤自恣。
何言斯亭上,刻石高赑屃。
却思荆舒祸,对此频雪涕。
凭谁掩其恶,水火为焚弃。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仓颉根据鹳鸟足迹,因此创造文字。原本制作初心,旨在方便记事;呼叫读音仅是勉强命名,何况讨论字形。周朝设立小学,六种书体区分意义类别。特别教授儿童启蒙,以便分辨异同。无奈中古以后,字型穿凿失去秩序。早如《说文》中的“皿”字,晋国大夫说:“医言病在上。”楚国以“止戈”二字为誓,各有特殊的用意。宋代把{马瓜}改成“騧”,秦国改“辠”为“罪”,都有各自的根据。三位小刀匠在梦中得到启示,两次因为谶纬而改变字形。山字旁已经够奇怪了,门字旁更是含混不明。“白水”和“绯衣”都是表示祥瑞的字,“解槐”和“说枣”也带来不少笑话。形声字很少再被谈论,一切都归于会义。哎呀,这位许祭酒真是了得,写出论文极尽精巧智慧。可是俗人都喜欢没有根据的东西,传播泛滥。学士们谈论三种学说,学生聊起六种技艺。大多传授他们的言论,但大多是牵强附会。林学者出现的较晚,混乱更加严重。为什么在斯亭之上刻字,石碑高大呢?回忆一下荆舒之祸,对此不禁频频流泪。谁能掩盖这个错误,让它们像水火一样被抛弃呢?
去完善
释义
1. 仓颉:指传说中创造汉字的古人;
2. 鹳鸟迹:指传说中的仓颉根据鹳鸟爪子形状创造文字;
3. 制作心:创造文字的本意;
4. 周人建小学:周代设立教授儿童的启蒙学校;
5. 六书:汉字构造的基本方法,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
6. 童蒙:未开蒙的儿童;
7. 中古:此处指唐宋之交时期;
8. 穿凿:过度解读或曲解;
9. 周礼:古代关于礼仪制度的著作;
10. 早皿:器皿的象形字演变而来的“盥”字,“皿”为器皿的象形;
11. 止戈:由“武”字拆解得出;
12. {马瓜}:即“驹”字,指少壮的马;
13. 秦:指秦朝;
14. 水言之属:指迷信的神谕等言辞;
15. 解槐:《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中有夏阳贾人女奔孔子,呼曰“有狐绥绥。”的故事,此处可能是借用了这个典故;
16. 说枣:典出《春秋·僖公二十四年》乐正子春赎鲁卫之政的事例;
17. 形声罕复论:指宋代学者放弃形声造字法,转向依据意义来规范字形;
18. 许祭酒:许慎,曾任国子监祭酒;
19. 著论:指许慎撰写的《说文解字》;
20. 不根:没有根据;
21. 当世:当代;
22. 廷尉:官职名;
23. 三章:指汉代《劝学诗》;
24. 诸生:求学的人;
25. 此指:《劝学诗》;
26. 纷乱尤自恣:形容林罕的小说杂乱无章;
27. 斯亭:指景阳山下的读书台;
28. 刻石高赑屃:赑屃驮碑的典故;
29. 荆舒:通假字,实际为“荆舒”,汉朝的两个贪官;
30. 水火烧焚弃:意指销毁不符合正统的文字。
去完善
赏析
《读林罕小说》这首诗通过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风气以及学者们对于古籍研究的浅薄。诗人通过对各种错误和荒谬的举例,表达了对于这些现象的不满。此外,诗人还强调了许慎在学术上的贡献和影响力,以及对林罕小说的批判。整体而言,这首诗以鲜明的立场和深刻的思想,展现了诗人对于文学研究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读林罕小说》是南宋文学家、史学家晁公武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59年,此时晁公武任江西安抚使兼知洪州。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感情表达了对历史人物林罕的敬仰之情。
在这个时期,晁公武正处于其政治生涯的高峰期。他在北宋末年担任右正言、左正言,后来在南宋时期出任江西安抚使兼知洪州,负责一方政务。这个时期,南宋政权已经建立,但是北方领土仍然沦陷在金人手中,政治局势紧张。在这种背景下,晁公武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族英雄的敬仰。
诗人通过阅读林罕的小说,回顾了林罕的一生。林罕是北宋末年的一位著名将领,他在金兵攻陷汴京时,毅然投身抗金斗争,最终在战斗中英勇牺牲。诗人对林罕的事迹表示了深深的敬佩,同时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首诗歌既是对历史人物的缅怀,也是对时代的反思,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历史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