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汤叔逊谢笔墨长句
南屏翁,斯文千古何终穷,清辉灵气斗牛充。
我从公家二老话此事,寒更支坐烛跋红。
哀哉人琴俱亡天地覆,有刀有玉谁错礲。
翁今岿然鲁灵殿,砥柱一叶万仞中。
朅来访我维摩室,我起于坐欣迎公。
惊呼绝叹吾道厄,客卿颖士委蒿蓬。
灶煤苇管不足用,宣城黟水无良工。
奈何盲卒乘钝马,欲写杰作称词雄。
赠公撒雷挥电施敏手,余事渲染文字如飞虫。
我生哀伤所欠死,十年破砚烟雨蒙。
一朝洗眼获玉句,金膏水碧浸方瞳。
翰墨场中身老大,期公盛气晚霞同。
峥嵘素论犹激烈,始信迂儒曲学如发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南屏老先生,您的文采千古流传,犹如繁星闪烁,璀璨辉煌。我和您一样关心此事,在寒冷的夜晚,我们围坐在一起,蜡烛燃烧直至红色烛芯脱落。真是悲哀啊,美好的事物和卓越的人才都逝去了,好像天地间失去了平衡。然而,您依然坚定如初,像鲁国的灵光宝殿,稳稳屹立在一片风雨之中。
您来到了我的维摩居室,我起身欢迎您的到来。我为我们的困境感到深深的忧虑,客人和颖士先生都在一旁沉默不语。我们的才能不足以表达出那崇高的理念,就像宣城一带没有优秀的画师。那些不擅长诗歌的文人,骑着笨拙的马匹,想要写出流芳百世的佳作。而您,以迅疾的手笔挥洒出了雷电般的诗文,而我只能像一只小飞虫般在文字的世界里飞翔。
我的一生充满了忧伤,我已经厌倦了这生活的艰辛。突然有一天,我看到了您的诗句,它们像是金色的汁液和水晶般清澈的泉水,让我眼前一亮。我在文坛中已经有些年纪了,希望您的才华能和美丽的晚霞一样永恒。您的言论虽然朴素却充满力量,让我们这些守旧的人相信,学识渊博是多么的宝贵。
去完善
释义
1. 南屏:杭州南屏山,北宋著名文人苏轼曾居于此。这里代指苏轼。
2. 斯文:文化、文明。
3. 清辉灵气:指苏轼的才情和智慧。
4. 斗牛充:形容才华横溢。
5. 二老:指马廷鸾和汤叔逊二人。
6. 寒更:寒冷的夜晚。
7. 烛跋红:蜡烛即将燃尽,火光暗淡。
8. 人琴俱亡:形容诗人和他的作品都已消失。
9. 有刀有玉:意指有杰出的人才却没有得到重用。
10. 错礲:磨平玉石的过程,比喻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11. 岿然:高大的样子。
12. 鲁灵殿:古代祭祀灵神的庙宇,比喻马廷鸾在文学界的地位。
13. 砥柱一叶:形容马廷鸾在文学界的影响。
14. 万仞:形容高度极高。
15. 维摩室:指汤叔逊的书房。
16. 于起:起身迎接。
17. 惊呼绝叹:表示极度惊讶和感慨。
18. 吾道厄:感叹文学发展受阻。
19. 客卿颖士:指汤叔逊,他曾任颖州通判,故称颖士。
20. 委蒿蓬:形容被埋没的人才。
21. 灶煤苇管:指绘画用的颜料和工具。
22. 不足用:不够好。
23. 宣城黟水:指宣城和黟县的特产宣纸和毛笔,这里用来形容优秀书画工具。
24. 盲卒乘钝马:形容自己能力有限。
25. 杰作:指汤叔逊的诗篇。
26. 词雄:指擅长写诗的人。
27. 赠公:指马廷鸾。
28. 撒雷挥电:形容马廷鸾文采飞扬。
29. 敏手:指善于写字的手。
30. 渲染文字:指书法艺术。
31. 飞虫:指书法笔画。
32. 我生哀伤所欠死:指马廷鸾因悲伤而想到死亡。
33. 十年破砚烟雨蒙:形容马廷鸾十年间不断写作,却未能成名。
34. 一朝洗眼获玉句:形容看到汤叔逊的诗篇后豁然开朗。
35. 金膏水碧:形容诗歌的美好。
36. 浸泡:指沉浸在诗句之中。
37. 方瞳:形容目光深邃。
38. 翰墨场中:指文学界。
39. 期公盛气晚霞同:期待与汤叔逊共享文学事业的辉煌成就。
40. 峥嵘素论:指卓有见地的言论。
41. 激烈:激昂热烈。
42. 迂儒曲学:指固执保守的学术观点。
43. 发蒙:启发启蒙。
去完善
赏析
《次韵汤叔逊谢笔墨长句》是南宋文学家马廷鸾的一首长篇诗作,此诗情感深沉,内容丰富,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怀及感叹世事无常的佳作。以下是对此诗的简要赏析:
这首诗首先通过赞美南屏翁(即翁宏)的文学成就,表达了作者对于文人精神传承的关注与敬仰。同时,也表达了对翁宏及其作品的赞美,突显出文学的永恒魅力。接下来的诗句描述了作者和汤叔逊在夜晚共同谈论文学的场景,以及他们对文学创作的执着追求。接下来,诗人表达了对于世界动乱、文人群体失落的悲痛之情,以及对于自己文学创作的感慨。
随后,诗人描绘了拜访汤叔逊的过程和情景,表现了彼此间深厚的友谊。紧接着,诗人通过对比自己和汤叔逊的创作状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文学状况,并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自嘲。然后,通过对宣城地区没有良工的描述,反映出当时的现实困境。最后,作者发出了希望汤叔逊能够拯救文学的呼唤,并再次表达了自己对翁宏及汤叔逊的敬意。
总体而言,本诗抒发了作者对自己创作生涯的深深感慨以及对友人汤叔逊的深情厚谊,同时也表现出了对文学事业的热爱与执着。整首诗语言深沉优美,情感浓郁真挚,堪称一首富有思想深度的抒情之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韵汤叔逊谢笔墨长句》是南宋著名诗人马廷鸾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末年,即公元1265年左右。
在这个时期,马廷鸾身处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之中,他目睹了国家的衰落和民族的危亡,心中充满了忧虑和悲痛。然而,他在诗歌中并未表现出消极的情绪,而是以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态度来面对现实。这种心态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如《次韵汤叔逊谢笔墨长句》等诗篇。
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南宋末期,北方金国入侵,国家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文人墨客们纷纷拿起笔杆,以诗歌抒发忧国忧民之情。马廷鸾正是其中的一员,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和社会意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