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堂弟自赣归建安作别
同饮西江甫两春,匆匆马首又东驰。
归与华阁春风里,忆我铃斋夜雨时。
好把汗青传久远,莫将朱紫裹愚痴。
闽中多有南翔雁,折取梅花寄一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共同品尝了西江的酒水两个春天,时光匆匆,我们又要再次骑马出发。回到了华丽的楼阁,仿佛置身于春天的微风之中,想起我们在书斋听雨的那段日子。我们应该让那些珍贵的历史传承下去,永远流传;不要让那些庸俗的事物蒙蔽我们的双眼。福建有很多来自南方的鸿雁,我愿折下一枝梅花寄给你。
去完善
释义
1. 秋堂:指作者的弟弟。
2. 赣:江西省的简称。
3. 建安:地名,位于江西省抚州市。
4. 同饮西江甫两春:指作者和弟弟在江西共度了两个春天。
5. 匆匆马首又东驰:形容时间过得快,转眼又要分别。
6. 华阁:华丽的楼阁,这里指家乡。
7. 铃斋:作者的书房。
8. 夜雨:下雨的夜晚。
9. 好把汗青传久远:希望兄弟俩的事迹能够流传后世。汗青,古代记事用的竹简,后指史册。
10. 莫将朱紫裹愚痴:不要为了追求名利而放弃自己的初心。朱紫,红色和紫色,代指荣华富贵。
11. 闽中:福建省一带。
12. 南翔雁:南方飞来的大雁。
13. 折取梅花寄一枝:用折梅寄雁的方式表达对远方朋友的思念。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与堂弟分别时的场景和对未来的期许。首联“同饮西江甫两春,匆匆马首又东驰”表达了两人共度的时光短暂,分别来得太快。颔联“归与华阁春风里,忆我铃斋夜雨时”则是对离别场景的生动描述,以“华阁春风”和“铃斋夜雨”形成对比,衬托出离别的氛围。颈联“好把汗青传久远,莫将朱紫裹愚痴”则是嘱咐堂弟珍惜时间,努力上进,不要陷入世俗纷扰。尾联“闽中多有南翔雁,折取梅花寄一枝”则以大雁南飞、折梅寄远的典故,表达了对远方朋友的牵挂和期待。全诗情感真挚,富有画面感,展现了深厚的兄弟情谊和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堂弟自赣归建安作别》是何文季在明弘治二年(1489年)所创作的一首古诗。此时的明朝国力强盛,社会相对稳定,但江西、福建一带仍有一些地方矛盾和战乱。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命运的文人,何文季在面对这种复杂的局面时,深感忧虑和无力。因此,他在诗中将兄弟分别的情景融入了对国家的担忧和对民族矛盾的思考。这首诗既表达了兄弟之间深厚的感情,又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大事的关切,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