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城新亭
每到新亭即厌归,野香经雨长松围。
四簷山色消繁暑,一局棋声下翠微。
冰片角巾簪涧月,锦文拳石砌苔矶。
近来学得笼中鹘,回避流鶑笑不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每次来到新亭就觉得不想回家了,原野的香气在雨中不断弥漫,松柏环绕四周。
四面屋檐下满山的景色渐渐消除炎热的烦闷,下一盘棋子的声音传到了绿草如茵的地方。
用冰片点缀的头巾插着水边的月亮,织锦上的花纹装饰了拳头大小的石头和长满青苔的矶石。
最近学会了像笼中的鹘鸟一样避开流莺的笑声不去飞翔。
去完善
释义
1. 新亭:地名,位于江苏南京市南边的紫金山麓。
2. 野香:田野的香气。
3. 经雨:经过雨水滋润。
4. 消繁暑:指消除夏日的炎热。
5. 消翠微:原指青山,这里引申为青山周围的景色。
6. 冰片角巾:指用薄纱制成的头巾。
7. 涧月:指山谷间明月的倒影。
8. 锦文拳石:形容青苔覆盖的石头上纹理犹如锦绣。
9. 苔矶:生长苔藓的石矶。
10. 学得笼中鹘:指学得到猎鹰的技巧。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新亭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活力。从诗的题目来看,这是一首描述荆州古城新亭的诗,诗人在此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
首先,“每到新亭即厌归”,表达了诗人对新亭的热爱和对家乡的眷恋。这里的“厌归”并非真的讨厌回家,而是表达了诗人对新亭的喜爱程度之高,使得他每次来到这里都不愿离去。接下来的“野香经雨长松围”则描绘了新亭周边的景色,雨水滋润后的田野散发着香气,松树环绕着亭子,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
其次,“四簷山色消繁暑,一局棋声下翠微”,这两句诗将视线转向亭子的内部。诗人坐在亭子里,欣赏着周围的青山绿水,感受着夏日的清凉。同时,诗人还通过“一局棋声下翠微”这一细节,表现了人们在新亭休闲、娱乐的场景,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再次,“冰片角巾簪涧月,锦文拳石砌苔矶”,这两句诗进一步描绘了新亭周围的美景。诗中的“冰片角巾簪涧月”形象地刻画了月光洒在流水上的景象,而“锦文拳石砌苔矶”则表现了青苔覆盖在水边石头上的场景。这些优美的景致使人心旷神怡,陶醉其中。
最后,“近来学得笼中鹘,回避流鶑笑不飞”,这两句诗则以生动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新亭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人将自己比作一只被囚禁在笼子里的鹘鸟,因为他感受到了新亭的美丽与宁静,希望自己能够在这里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即使面对流莺的嬉闹,也能保持镇定,不去追逐。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郢城新亭》是五代十国时期著名文人郑文宝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945年前后,正值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末年。郑文宝作为南唐的官员,见证了国家兴衰、战乱频繁的社会现实。
在这个特殊时期,南唐政权日趋衰弱,外部战争频发,内部政治腐败严重。面对这种局面,郑文宝深感忧虑和无奈。他曾在南唐宫廷任职,参与国政,但目睹朝廷的昏庸无能,无法改变现状,只能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寄托于诗歌之中。
郢城新亭这首诗描绘了南唐末年战争和社会动荡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担忧和对百姓生活的同情。在新亭这个曾经繁华的地方,诗人看到了战乱后满目疮痍的情景,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万分。这首诗歌成为当时社会现实的写照,反映了南唐末年战乱与民生困苦的真实面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