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塞下曲

标题包含
塞下曲
春至金河雪似花,萧条玉塞但胡沙。 晓来重上关城望,惟见惊尘不见家。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天到了,金河边的雪花像花儿一样美丽,然而在这寒冷的边关,只看到满眼的沙尘和异族的兵马。清晨再次登上关楼眺望远方,只见扬尘滚滚,却看不到家乡的身影。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金河:唐朝的北庭都护府所在地,位于现在的新疆地区。 2. 玉塞:指北方边塞要塞,这里特指我国古代北方地区边疆的重镇。 3. 胡沙:指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风沙。 4. 关城:古代边境的城关,用于军事防御。 5. 惊尘:飞扬的尘土,形容战场的纷乱。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塞下曲》描绘了边疆边关的壮丽景色和戍边将士的生活。首句“春至金河雪似花”,以春花比喻雪地,表现出边关春天的美景,同时也突出了戍边环境的艰苦。接着,诗人用“萧条玉塞但胡沙”来形容边疆的荒凉景象,展现了边关的寂寥与戍边将士的孤独感。 诗的后两句,“晓来重上关城望,惟见惊尘不见家”,通过描述戍边将士清晨登上关城的情景,表达了他们思乡之情和对家乡的眷恋。“惟见惊尘不见家”,这一句把戍边将士的内心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浩瀚的边疆之中,戍边将士只能看到尘土飞扬,却无法看到自己的家乡。这表现了他们在边疆的艰辛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整首诗将戍边将士的生活状态与内心情感融合在一起,既描绘了边疆风光的壮丽,又展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深沉的思乡之情。在诗人巧妙的手法下,使得这首诗充满了动人的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塞下曲》是唐朝诗人陈去疾的一首描绘边疆戍楼的五言诗。此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由于李隆基的骄奢享乐及宠幸杨贵妃,使得国家政治腐败,内部矛盾激化,外部边疆问题也日益严重。作为一位忧心国事的文人,陈去疾目睹了边疆的战事频繁和社会动荡,不禁对国家的未来感到担忧。于是,他选择了诗歌这种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在这首诗中,陈去疾通过对边疆戍楼的描绘,表达了士兵们在艰苦环境下的坚守职责,同时也传递出了他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外敌入侵的警戒。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揭示了时代的矛盾,传达了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