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夕京城和欧阳衮
兰焰芳芬彻晓开,珠光新霭映人来。
歌迎甲夜催银管,影动繁星缀玉台。
别有朱门春澹荡,不妨芝火翠崔嵬。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兰花盛开芳香四溢直至天明,珠光宝气犹如新霭照亮周围人们。
歌声迎接甲夜催促演奏银管乐,影子飘动如繁星点缀在玉台上。
另有一户朱门春光洋溢,不妨让灵芝之火更加翠绿高耸。
去完善
释义
兰焰:这里是指灯火通明的景象。
珠光:比喻月色明亮。
甲夜:指午夜时分。
银管:指竹笛。
影动:这里是指灯火下的影子在摇曳。
繁星:指天上的繁星。
缀玉台:此处借指宫殿楼阁。
朱门:泛指权贵人家的宅第。
春澹荡:春天来临的意境。
芝火:即火炬。
翠崔嵬:形容翠绿的山峦峻峭。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元夕京城和欧阳衮》中,诗人陈去疾描绘了元宵佳节时京城的繁华景象。诗的开头“兰焰芳芬彻晓开,珠光新霭映人来”两句,通过对烟花的描绘,展现了元宵夜的璀璨夺目。诗人以“兰焰”喻指烟花,形象地表现了烟花的绚烂与芬芳;而“珠光新霭”则暗示出夜空中的烟火如珍珠般闪耀,营造出一种迷离的氛围。接下来的“歌迎甲夜催银管,影动繁星缀玉台”两句,诗人通过描述音乐和灯光映衬下的歌舞表演,进一步展示了元宵夜的热闹非凡。歌声在夜色中回荡,引人陶醉;银管(即竹笛)的演奏为这欢庆之夜增添了几分欢快的气氛;而闪烁的星光与舞台上的灯火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卷。最后“别有朱门春澹荡,不妨芝火翠崔嵬”两句,诗人表达了对元宵节气氛的赞美。富贵人家的春天依然明媚,而那些盛开的花朵也不影响烟火的光彩照人。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将元宵夜的美景完美呈现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元夕京城和欧阳衮》是唐朝诗人陈去疾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
在这个时期,陈去疾正处于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原本是一名地方官员,但由于在政治斗争中的立场问题,被贬谪到了京城长安。这种人生的起落使得他对世事有了更深的理解。在京城的日子里,他时常回忆起年轻时的壮志豪情,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唐宪宗时期的唐朝社会相对稳定,但内部矛盾依然存在。由于宦官权力逐渐增大,政治腐化日益严重,导致朝政日渐衰败。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陈去疾对国家的未来感到忧虑,希望能有所作为。然而,他的政治抱负并未得到实现,只能借诗歌抒发心中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