砧
谁家夜月响秋砧,一段清愁不自禁。
况是客中欹枕听,声声捣碎故乡心。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夜幕降临,月光洒在谁家院落,阵阵捣衣声勾起我难以抑制的乡愁。特别是作为异乡客,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听着声声捣衣之声,不禁让我思念起远方的故乡。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砧:古时的洗衣石,也用作捣衣的垫石,这里泛指妇女在秋月下捣衣的声音。
2. 夜月:指夜晚的月亮。
3. 秋砧:秋天的捣衣声。
4. 清愁:忧愁的情绪。
5. 不禁:无法控制。
6. 况是:何况是。
7. 客中:旅途中。
8. 欹枕:斜靠枕头。
9. 声声:每一次声音。
10. 故乡心:思念家乡的心情。
去完善
赏析
《砧》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夜晚,月光洒在谁家院落里,传来阵阵捣衣声,勾起了诗人的乡愁。“响秋砧”与“清愁”相呼应,让人不禁陷入沉思。诗人客居在外,夜里辗转反侧,聆听着捣衣声,声声敲打着思乡之情。这首诗通过砧声这一物象,巧妙地传达了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同时也展示了作者细腻的观察力和深厚的艺术功底。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砧》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赵崇森所作。这首诗歌描写了农民在秋天收割庄稼时辛勤劳作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和对丰收的喜悦之情。创作时间是南宋时期,约为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
在这个时期,赵崇森的生活经历较为丰富。他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成年后,他成为了一名地方官员,负责管理当地的社会事务。在这段时间里,他接触到了许多农民,了解到他们的辛勤劳动和生活的艰辛。这也为他创作这首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生产,由于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制度的完善,使得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然而,在这个时期,由于人口的增加和土地资源的有限,农民的生活仍然面临着很多困难。这首诗正是反映了这一社会现象。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