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
春晴多得两三日,便觉暄于轻暑天。
行客停鞭争买扇,侍儿启笥请收绵。
把杯早自嫌温酒,盥手相将喜冷泉。
此去西湖已初夏,安排絺绤上游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日阳光灿烂又持续了两三天,感觉炎热胜过了炎炎夏日。旅客们纷纷停下马鞭购买扇子,侍女打开箱子收拾好丝绵。大家拿着酒杯抱怨酒太热,洗了洗手后惊喜地发现了凉泉。此刻我们要离开这里去西湖已是初夏时分,备好轻薄夏衣准备乘坐游船出游。
去完善
释义
1. 春晴:春天的晴天。
2. 暄:阳光温暖。
3. 轻暑天:气温逐渐升高的夏季。
4. 行客:出行的客人。
5. 停鞭:停止骑马或坐轿,这里指休息。
6. 争买扇:争相购买扇子,以便在热天时扇风解暑。
7. 侍儿:侍女,这里指诗人的家眷。
8. 启笥:打开箱子。
9. 请收绵:收拾棉衣,准备换季。
10. 把杯:举杯。
11. 温酒:加热过的酒。
12. 盥手:洗手。
13. 相将:一起。
14. 喜冷泉:喜欢清凉的泉水。
15.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一座著名湖泊。
16. 初夏:春夏之交的季节。
17. 安排:准备。
18. 絺绤:两种麻布,分别指粗麻布和细麻布。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春暖》,实际上描绘的是春天的温暖与夏日即将来临的情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这一时节的自然变化以及人们的生活场景。首联写春天的晴朗天气,“春晴多得两三日”说明春天的晴天确实比阴雨天多,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和舒适。接着诗人用“暄于轻暑天”来形容这种温暖,并暗示了夏日的来临。
颔联“行客停鞭争买扇,侍儿启笥请收绵。”描述了人们开始准备夏天的用品,路上的行人纷纷停下马鞭购买扇子,而家中的侍女则在收拾箱子中的丝绵,以便在天气转凉时使用。这里体现了人们在春天时的忙碌生活。
颈联“把杯早自嫌温酒,盥手相将喜冷泉。”表达了人们对温度变化的感受,诗人自己拿着酒杯却觉得酒太热,于是洗手后用冷水洗脸,享受这清凉的感觉。这里的“嫌温酒”和“喜冷泉”生动地传达了人们对温度的敏感和对自然的热情拥抱。
尾联“此去西湖已初夏,安排絺绤上游船。”则预示了夏季的到来,诗人表示要去西湖游玩,提前准备好夏衣,表达了在炎炎夏日里寻找清凉的渴望。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生活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美好时光以及夏日即将来临的自然景象。诗人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观察,表达了他对季节变换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赵崇森的《春暖》是南宋时期的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诗篇。这首诗诞生于南宋晚期,约公元1240年左右。在这时期,宋金战争已经结束,但南宋内部政治斗争激烈,尤其是权臣史弥远的独裁统治给国家带来巨大压力。诗人的故乡山西太原被金国占领多年,因此他怀着深厚的故土之情和家国之恨。
在时代背景下,当时南宋与蒙古关系紧张,战事不断。面对这种情形,诗人寄情于山水、田园,把春天自然的美景看作是一种生命力的象征,以此表达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家园的热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