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枕
客枕愁无寐,悠悠夜未分。
谁同对床雨,惟想太行云。
黄犬行应健,飞鸿过亦勤。
如何万金信,别久寂无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客人躺在床上,愁绪难以入睡,漫漫长夜还未走到尽头。
谁能与我一同在风雨中对床而坐呢?我只思念远方的友人。
愿我的朋友身体健康,如他的黄狗一样矫健,他忙碌的生活就像天上的飞鸿一样繁忙。
为何我期待已久的信息迟迟未至,离别这么久,竟然杳无音讯。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客枕:指的是离家在外的人睡觉时使用的枕头,这里指作者自己。
2. 愁无寐:因为忧愁而无法入睡。
3. 悠悠:形容时间漫长。
4. 对床雨:指古人谈诗论文时喜欢在床上相对而坐,这里借指朋友之间的交谈。
5. 太行云:太行山位于河北、河南、山西三省交界处,这里的“太行云”指的是远方的景色。
6. 黄犬:古时候人们用黄犬来传递书信。
7. 万金信:形容非常珍贵的书信。
去完善
赏析
《客枕》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离家在外、辗转难眠的情景。“客枕愁无寐”一句开篇便道出诗人心中的愁绪与无法入睡的困扰,这种情绪一直持续到深夜仍难以排解。接下来的“谁同对床雨,惟想太行云”则表现了诗人孤寂的心情,他只能独自面对窗外的雨滴和远方的云朵。
诗的后两句则分别以“黄犬行应健,飞鸿过亦勤”比喻离家的游子,他们为了生活忙碌奔波,尽管辛苦却也依然坚持。然而,“如何万金信,别久寂无闻”却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担忧和思念之情,长时间的离别使得彼此的音讯都变得稀少,这让诗人更加感到孤独和惆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客枕》是宋代诗人崔敦礼的一首古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60年至1279年之间的宋代,这段时间正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和文化繁荣时期。在这首诗中,崔敦礼以“独卧秋灯客枕寒”开篇,描绘了自己在寂静的夜晚独自思乡的心情。
在那个时代,科举制度使得士人阶层逐渐崛起,文人墨客们纷纷投身文学创作,因此诗歌成为了当时人们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而崔敦礼作为当时的文人雅士,也受到了这种风气的熏陶。
崔敦礼生活在北宋末期,这是一个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的时期。因此,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家乡的思念。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于国家的担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