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竹有感
庭前抱节君,五年不见汝。
去时双玉槊,枝叶稀可数。
归来儿孙多,已满寸金土。
竹盛人凋零,攀枝泪如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家门口的竹子,已经五年没看到你们了。
当初离开的时候,你们的枝叶稀疏可数。
现在回来一看,竹子已经长得繁茂,但人已老去。
摸一摸竹子的枝叶,泪水如雨水般滴落下来。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庭前抱节君:指竹子,因为竹子有竹节,象征着君子的品行。
2. 五年不见汝:五年没有见到你了,这里指的是竹子。
3. 双玉槊:指竹子的根部,形状像古代的武器玉槊。
4. 枝叶稀可数:指竹子的枝叶稀少,可以数得清楚。
5. 儿孙多:指竹子的子孙众多,即新长出的竹笋。
6. 满寸金土:形容竹子生长茂盛,覆盖了整个土壤。
7. 竹盛人凋零:竹子长得茂盛,但人却已经衰老了。
8. 攀枝泪如雨:手扶竹枝,眼泪就像雨水一样流下来。
去完善
赏析
《对竹有感》是一首抒写物是人非、时光流逝的感慨之作。诗人通过描绘竹子生长的变化,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当下生活的无奈。
诗的第一句“庭前抱节君”,以亲切的称呼表达了诗人与竹子的深厚感情。“五年不见汝”则点明了时间的流逝,表明诗人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关注竹子的生长了。
接下来的两句“去时双玉槊,枝叶稀可数。归来儿孙多,已满寸金土”,描述了竹子在五年间从稀疏到繁茂的变化。这既是对竹子生长的客观描绘,也是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岁月匆匆,时光荏苒,竹子在不断生长,而人们却在不断老去。
最后两句“竹盛人凋零,攀枝泪如雨”,表达了诗人面对竹子繁茂但人事已非的感慨。他看着眼前的竹子,不禁想起了过去的美好时光,眼泪如雨水般滑落。这种情感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让人对生活和人世的沧桑有了更深的理解。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竹子的描绘,传达出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无奈。这种情感深深打动人心,使这首诗成为了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对竹有感》这首诗是由南宋诗人崔敦礼所创作的。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在公元12世纪,即宋徽宗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尽管经济文化繁荣,但政治形势却十分动荡。金兵不断南下侵扰,导致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段时间里,崔敦礼作为一个士人,亲身经历了国家战乱、民生疾苦。他游历四方,目睹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同时也感受到了民间的勤劳和智慧。这使得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有了更深的忧虑和责任感。
在创作《对竹有感》时,崔敦礼正在游览江南一带。他看到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特别是那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心生感慨。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坚韧不拔的品质和清高的节操,崔敦礼以此为灵感,抒发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之情,以及希望能有竹子般坚韧不屈的精神来振兴国家的愿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