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衲草书
人爱老张书已颠,我知醉素心通天。
笔锋卷起三峡水,墨色染徧万壑泉。
兴来飒飒吼风雨,落纸往往翻云烟。
怒蛟狂虺忽惊走,满手黑电争回旋。
人间一日醉梦觉,物外万态涵无边。
使人壮观不知已,脱身直恐凌飞仙。
弃笔为山傥无苦,洗墨成池何足数。
其来精绝自凝神,不在公孙浑脱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人们喜爱老张的书已达痴迷程度,我知道沉醉其中,心灵可以与天地相通。
他的笔下犹如卷起了三峡之水,浓墨如泉水流淌在千山万水之间。
兴致来时,笔下风声雨声大作,仿佛能吼动风雨;落在纸上时又往往翻腾如云似烟。
笔下如有怒蛟狂蛇惊吓而逃,满手的笔墨仿若黑色闪电竞相回转。
醉倒在这梦境般的世界中,仿佛万物都有了无边的内涵。
这景象让人叹为观止,忘记自我;挣脱出来,几乎要飘然如仙。
丢弃毛笔化为高山固然不易,洗尽墨汁成为池塘也不足为奇。
他那卓越的技艺源于精神专注,不在于公孙大娘的浑脱舞。
去完善
释义
1. 张书:指的是唐代书法家张旭的草书,被誉为“草圣”。颠,即癫狂,形容草书狂放不羁的形态。
2. 醉素:即怀素,唐朝的书法家,擅长草书,因饮酒而挥洒出优美的字,被称为“醉僧”。心通天,寓意他的书法技艺高妙,达到了通天彻地的境界。
3. 三峡水:指长江上游的三峡地区的水流,此处用来形象地比喻草书笔画的流动与气势。
4. 万壑泉:形容山水之间的众多泉水。这里借用来描绘墨色的浓淡变化,以及笔触的多情。
5. 兴来飒飒吼风雨:形容书法创作时,笔画的律动犹如狂风暴雨。
6. 落纸往往翻云烟:描述书法家挥毫泼墨之际,仿佛云烟翻滚。
7. 怒蛟狂虺:是对草书线条力度与变化的生动比喻。
8. 黑电:比喻书法家笔下黑色的线条犹如闪电般迅速。
9. 人间一日醉梦觉:意味着书法家沉浸于创作之中,如同醉酒后的梦境,忘却了时间的流逝。
10. 物外万态涵无边:暗示书法家在创作过程中,能够体验到超越现实世界的无穷尽的意境。
11. 壮观:欣赏到壮丽景象。
12. 脱身直恐凌飞仙:意指书法家在达到创作的巅峰状态时,恍若脱离了尘世,甚至仿佛能腾空飞起。
13. 弃笔为山:典出自王羲之的典故,形容书法家握笔已久,形成一种习惯的力量。傥,表假设,意为如果;苦,引申为艰难困苦。这句话是说,假如要书法家放下毛笔,就像移山一样艰难。
14. 洗墨成池:同样典出自王羲之的典故,说王羲之每次写完字,都会让侍从把池塘里的水换掉,因为墨汁已经污染了整个池塘。
15. 其来精绝自凝神:夸赞米芾的书法技艺极其精湛,这源于他聚精会神、全身心投入的创作态度。
16. 不在公孙浑脱舞:比喻米芾的草书并非只是追求形式的放纵,而是具有深沉的艺术内涵。公孙浑脱舞,古代的一种舞蹈表演,以服饰华丽、动作奔放著称。
去完善
赏析
《智衲草书》是北宋诗人米芾的一首诗,描述的是书法家张旭(又称“醉素”)的草书艺术。全诗赞美了张旭草书的独特魅力和惊人技艺。诗人从张旭书法的神韵、笔墨气势、结构布局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赞美。
首联提到人们喜爱张旭的草书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而作者自己则深知张旭书法的精髓在于与天相通的内心世界。这里突出了张旭草书的超凡脱俗、独树一帜的特点。
颔联形象地描绘出张旭草书笔势磅礴、如江河奔腾的壮美景象。浓墨渲染、山水辉映,使得整个画面充满生机与活力。这两句表现了张旭草书线条流畅、韵律自然的美感。
颈联继续描绘张旭草书的艺术效果,强调其草书的气势恢宏,犹如风起云涌,翻江倒海。这两句凸显了张旭草书在表现力、生动性方面的卓越成就。
接下来两句,诗人以惊走的蛟龙、狂舞的虺蛇比喻草书形态的恣意变幻,以及笔下犹如闪电般迅疾的运笔速度。这些元素共同营造出一种紧张激烈、惊心动魄的氛围。
尾联中,诗人设想如果舍弃画笔,将其变为高山,或许可以消除书写之苦;而如果将洗墨的水汇集起来,形成池塘,那也只是个微不足道的数目。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其书法艺术的崇高敬意,认为这种精湛绝伦的艺术造诣并非来自于公孙大娘的舞蹈,而是源于张旭自身的专注与才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智衲草书》是北宋著名书法家、诗人米芾的一首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090年左右,正值米芾在仕途中受阻,他选择隐退山林,潜心书法艺术创作之时。
在那个时期,北宋社会逐渐走向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文人墨客云集。米芾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其书法作品在当时享有极高的声誉。然而,他在仕途上却屡遭挫折,这使得他对官场产生了厌倦之心,转而投身于书法艺术的创作之中。
在这段时间里,米芾广泛接触了各种书体,尤其是草书。他发现草书的书写速度极快,线条流畅,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因此,他开始尝试将草书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独特风格的草书作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