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和荐福寺英公新构禅堂

标题包含
和荐福寺英公新构禅堂
上人久弃世,中道自忘筌。寂照出群有,了心清众缘。 所以于此地,筑馆开青莲。果药罗砌下,烟虹垂户前。 咒中洒甘露,指处流香泉。禅远目无事,体清宵不眠。 枳闻庐山法,松入汉阳禅。一枕西山外,虚舟常浩然。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前辈早已超脱尘世,途中忘却了各种技巧。寂静的智慧显现在万物之中,使心灵清净,断除了诸多缘分。因此在这地方,修建了一座小屋,打开了纯净的花朵。果子和药物环绕在台阶之下,烟雾和彩虹悬挂在门窗之前。通过咒语洒下了如甘露般的智慧,手指之处流淌着芳香四溢的泉水。当禅意深远时,眼中便无事,身体清澈的夜晚不需要睡眠。闻听了庐山的佛法,松子悟入了汉阳的禅宗。在一枕西山之外,空洞的小船常常浩渺无边。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荐福寺:古刹名,位于今西安市区东南隅。唐高宗时名大献福寺,武周时改名荐福寺。 2. 上人:对僧人的尊称。 3. 弃世:离开世俗生活。 4. 中道:佛教术语,指达到涅槃之境。 5. 忘筌:忘记捕捞工具,比喻脱离尘世纷扰。 6. 寂照:寂静的智慧,能观照万象。 7. 了心:明了内心,悟得真谛。 8. 青莲:此处指佛寺的建筑或装饰。 9. 果药:水果和草药。 10. 罗砌下:罗列在台阶之下。 11. 烟虹:烟雾与彩虹,此处指寺庙周边的景观。 12. 洒:洒水,灌溉。 13. 甘露:佛教术语,指天上的甘霖,象征佛法滋润众生。 14. 指处:指引的地方。 15. 香泉:香水的源泉,喻指佛法的滋润。 16. 禅远:心境宁静深远。 17. 无事:无所事事,表示内心平静。 18. 体清:身心清净。 19. 宵不眠:夜间不眠。 20. 枳闻:听闻此地。 21. 庐山法:庐山的佛教教义。 22. 松入汉阳禅:指汉阳地区的松树也受到佛教的影响。 23. 一枕:用枕头支撑身体。 24. 西山:这里指西安附近的山峰。 25. 虚舟:空船,形容无牵无挂的心境。 26. 浩然:广大浩渺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丁仙芝的这首《和荐福寺英公新构禅堂》,描绘了寺院静谧的氛围以及僧人淡泊的心态。首联“上人久弃世,中道自忘筌”表现了僧人对尘世的超脱和对佛法的坚定信仰。颔联“寂照出群有,了心清众缘”则传达了禅宗智慧对于世事纷扰的超脱。接下来的三联描绘了禅院的环境之美,“砌下罗果药”、“户前垂烟虹”等景象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与禅院的融合。紧接着,诗人描述了僧人的日常活动,如祈祷时的甘露洒落,指引信徒的香泉流淌,体现出了僧人弘法的无私奉献精神。颈联中的“禅远目无事,体清宵不眠”是对僧人内心的刻画,他们远离世俗纷扰,心境自然平和,以至于夜间也能保持清醒。尾联“枳闻庐山法,松入汉阳禅”展现了诗人对禅宗哲理的独特理解,表达了他寄情山水、向往超然物外的理想境界。最后一句“一枕西山外,虚舟常浩然”以物喻人,寓意着诗人在尘世之外,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解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荐福寺英公新构禅堂》是唐代诗人丁仙芝的作品,创作于天宝初年(公元742年左右)。 在这期间,唐玄宗即位已有三十多年,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然而,随着李隆基的日渐年迈,生活逐渐奢侈腐化,对朝政渐疏,尤其宠爱杨贵妃,政治日益腐败。另一方面,在边疆地区,哥舒翰、安禄山等人控制着中央政权,飞扬跋扈,他们所引发的一系列边疆危机也预示着社会的不稳定。 丁仙芝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的诗作往往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这首诗中的"英公新构禅堂"既是诗人对佛教信仰的一种表现,也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一种批判。诗人通过描绘禅堂的宁静,反映出自己对世俗纷争的超脱态度,同时也暗示出对现实社会的无奈和忧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