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体次韦苏州韵·其一
蠹鱼恣贪饥,编简偷齧蚀。
妄想神仙寿,不复分黑白。
典谟何炜煌,缥缃为装饰。
微虫偶伤残,明者生疑惑。
河洛出图书,天地留声色。
龙龟欲呈祥,蠹鱼何时息。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蛀虫贪婪地啃噬书籍,梦想成仙长寿,却不再分辨黑白善恶。
珍贵的典籍如同绚丽的装饰,却被小虫偶然损伤,令明理的人产生疑虑。
河图洛书显现世间,记录了天地的声音和颜色。
神龙海龟想要带来吉祥,但蛀虫何时才会停止侵害?
去完善
释义
1. 韦苏州:即韦应物,唐代诗人,曾任苏州刺史。
2. 蠹鱼:蛀虫。
3. 典谟:记载法典的书籍。
4. 微虫:指蠹鱼。
5. 河洛:黄河与洛水,这里代指中原地区。
6. 龙龟:传说中的吉祥动物。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蠹鱼”为主题,通过对比和寓言的方式表达了对知识、真理与生命的思考。首句描述了蠹鱼贪吃书籍的情境,暗示了知识的珍贵。紧接着,诗人用“妄想神仙寿,不复分黑白”表达对愚昧者的讽刺,指出他们对知识和真理的无知追求。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借用“典谟何炜煌,缥缃为装饰”以及“微虫偶伤残,明者生疑惑”来强调书籍的重要性和正确的求知态度,表达出个体对知识应该具有清醒的认识。
在诗歌的后半部分,“河洛出图书,天地留声色”揭示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离不开知识和文化的传承,同时表达了诗人对文明演进的感慨。最后,诗人又以“龙龟欲呈祥,蠹鱼何时息”结束全诗,进一步呼唤人们对知识的尊重和学习,强调警惕愚昧无知的思想侵蚀。
这首诗语言生动形象,富有哲理。诗人巧妙地运用寓言,使读者在思考蠹鱼的同时,也对自身的求知道路产生反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杂体次韦苏州韵·其一》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此时,明朝正处于历史上一个相对动荡的时期,政治腐败、宦官权力争夺等问题严重。而诗人王恕则生活在这个时代,他的一生经历了从政、辞官、再仕的起伏波折。
诗人王恕在任御史时,因直言敢谏,屡次得罪权贵,一度被贬谪至云南。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屈服,依然保持着对国家和百姓的赤诚之心。后来,他在辞官归隐后,仍然关注民生疾苦,用自己的诗歌作品反映民间的苦难现实,表达自己对国家治理的忧虑和期盼。
在明朝正德年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统治者内部争权夺利现象严重。在这种背景下,诗人王恕深感痛心,他以韦应物的诗风为典范,创作出了一系列诗歌作品,表达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这首《杂体次韦苏州韵·其一》便是其中之一,通过描绘田园风光,表达了对恬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