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杂体次韦苏州韵 其二

标题包含
杂体次韦苏州韵 其二
步出城南门,道逢采桑女。衣沾草头露,心在机上绪。阴阴叶正肥,戢戢蚕可数。游丝千尺强,空来天际舞。文绣被人间,谁知寒女苦。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走出城南门,在路上遇到一位正在采摘桑叶的女子。她的衣服上沾满了草头的露水,心中却充满了对织布机上的思绪。在这个阴雨绵绵的季节里,桑叶长得正旺盛,密集的桑叶下,几乎可以数得清楚每条蚕宝宝。这些蚕丝最终会编织成华丽的纺织品,覆盖人间,但又有谁知道这位贫寒女子背后的辛勤与困苦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韦苏州:即韦应物,唐代诗人,曾任苏州刺史,此处以"韦苏州"代指韦应物。 2. 步出城南门:走出城南方的门。 3. 采桑女:古代以采桑为生的妇女。 4. 衣沾草头露:衣物上沾满了草地上的露水。 5. 心在机上绪:思绪集中在织布机上。 6. 阴阴叶正肥:桑叶茂密且肥厚。 7. 戢戢蚕可数:密密麻麻的蚕茧清晰可见。 8. 游丝千尺强:比喻女子的思绪如空中飘荡的蛛丝一般纤细而悠长。 9. 文绣被人间:华丽的丝织品遍布世间。 10. 寒女苦:贫苦的女子所遭受的辛苦。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采桑女的视角展现了劳动妇女的生活情景。首句“步出城南门”,交代了人物和地点,暗示了这是一个农村地区的场景。接着诗人描绘了采桑女在路上遇到的情况:衣服被路边的草沾湿了露水,心中却还想着家里的纺织机上的事情。这两句展示了人物的勤劳品质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接下来的四句是对采桑环境的描写:树叶绿油油的,肥美茂盛;蚕宝宝安静地躲在桑叶下,密密麻麻。这里用了“阴阴”和“戢戢”两个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形象感。同时,通过写蚕肥可知桑叶质量高,也间接反映了春天的丰收景象。 “游丝千尺强,空来天际舞。”两句则是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思考。蜘蛛丝在空中飘荡,看似强大实则脆弱,这个意象象征着人们在这个世界中漂浮不定、无依无靠的命运。尽管处境艰难,诗人在此表现出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最后两句“文绣被人间,谁知寒女苦。”揭示主旨,说明华丽的丝绸锦绣虽然装饰着人们的生活,但很少有人知道它背后是采桑女辛勤的劳作和艰苦的生活。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生活疾苦的同情,同时也提醒人们珍视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杂体次韦苏州韵 其二》是明朝文学家王恕在正统年间所作的一首诗。王恕(1416-1498),字宗道,号翠渠,谥文肃,浙江黄岩人,明代政治家、史学家。此诗创作于明朝中叶,即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 王恕在正统年间,历任河南左布政使、右副都御史等职,他以廉洁奉公、刚正不阿著称,成为一代清官的代表人物。这一时期,明朝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王恕身为官员,对民生疾苦感同身受,决心为民请命,改革时政。他主张“崇儒术以造士”,强调国家教育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科举制度改革,推动人才选拔制度的完善。 在《杂体次韦苏州韵 其二》这首诗中,王恕借古讽今,通过对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赞美,表达了对当时官僚腐化、民不聊生的痛惜之情。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作为文人志士,愿意为民谋福祉的崇高理想。这首诗展现了王恕高尚的品质和忧国忧民的精神风貌,是他一生为官的真实写照。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