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十八滩
补天乘块截江流,今古惊涛咽暮秋。万石棱棱争出水,千崖叠叠曲行舟。猿啼频下孤臣泪,日落重增旅客愁。惶恐滩头征雁断,几人回首望神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一句古诗所描绘的是一幅浩渺的江景图,诗人以“补天乘块”和“万石棱棱”等词语来描述江边巨石的形象,这些石头屹立不倒,在岁月中见证了无数的历史事件。而“猿啼”、“日落”则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情感,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这首诗的主题是感慨历史沧桑和国家兴亡,也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去完善
释义
1. 补天:出自“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这里比喻人类征服大自然的行为。
2. 乘块:借用地理学中的“岩块”,此处比喻船只在江河中的航行。
3. 江流:指的是长江水。
4. 惊涛:形容波涛汹涌的景象。
5. 咽:指江水流淌的声音。
6. 万石:指成千上万的石头。
7. 棱棱:形容石头的尖锐。
8. 千崖:形容悬崖峭壁之多。
9. 曲行舟:指船只沿着曲折的河道行驶。
10. 猿啼:古人常用猿猴的叫声来形容山间的险恶环境。
11. 孤臣:指失意的官员或远离朝廷的地方官员。
12. 日落:表示时间晚,接近傍晚。
13. 重增:加深,增加。
14. 惶恐滩:位于江西赣江中游,水流湍急,地势险要,为古代航运难关之一。
15. 征雁:远行的鸿雁,喻指离家远行的人。
16. 断:分开,分散。
17. 回首望:回头看,此处的意思是思念故乡。
18. 神州:中国,在这里代指故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所见的艰险的自然景观,即长江十八滩的景象。作为中华第一大江,长江水流湍急、礁石遍布,被称为“地上河”。诗中通过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河流的险峻以及山中景色,反映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首联以补天和江流作比,生动地写出了自然之险。由天的宏大转入地的深沉,过渡自然而富有动态,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颔联则以"万石棱棱争出水"和"千崖叠叠曲行舟"两句, 把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勾勒出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表现出河水波涛汹涌,礁石峻峭突兀的特点。这种景象在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暮秋时节,显得尤为壮观。
颈联诗人则融入了自身情感,"猿啼频下孤臣泪"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他的忧国之情宛如"惶恐滩头征雁断"一般触不可及。“日落重增旅客愁”句,不仅抒发了个人在旅途中的惆怅,更寓意着当时国家局势的混乱和民间生活的艰辛。
尾联将主题进一步深化,让读者思考在如此严峻的形势面前,还有多少人记得回望故土,牵挂家国。这是一份深沉的忧虑,也是一份对人民的深深关切。
整体来看,这首《过十八滩》既展现了长江十八滩的独特风光,又抒发了诗人的家国情怀。山水壮丽与自然雄浑交织,个人的哀愁与国运民生紧密相连,使得诗篇成为了一曲山水与人文交相辉映的赞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过十八滩》是明朝政治家、文学家王恕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时年王恕65岁。在这首诗中,王恕以自己曾走过的艰辛历程为题材,表达了人生的艰难困苦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在明成化年间,中国正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但社会矛盾仍然十分尖锐。王恕在这段时间里,一方面受到皇帝的重视和信任,另一方面也因为直言敢谏而遭到权臣的排挤。他的政治生涯充满了曲折和坎坷,这些经历使他深刻体会到了人生的不易。
此外,明朝时期的地理环境对人们出行造成了很大不便。作为长江上游的一段险滩,十八滩地势险恶,水流湍急,给过往船只带来极大困难。王恕在游历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了十八滩的艰险,这也成为他创作《过十八滩》的背景之一。
综上所述,《过十八滩》的创作背景是王恕在明成化年间的人生际遇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他在面对政治斗争和社会矛盾的同时,还亲身经历了十八滩的艰难险阻,这些都为他创作这首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