滟滪石
高峰缥缈白云屯,云气冥濛书欲昏。江带蜀山奔楚峡,天留巨石捍夔门。蛟龙窟穴根无极,象马分明水有痕。劫火几回然又熄,瞿塘依旧一卷尊。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壮丽的山峰与白云共舞,云端氤氲仿佛是神秘的书卷。长江如带环绕着蜀山奔向楚峡,天赐巨石守护着夔门。这里是蛟龙的家园,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无声中生长。巨象与骏马在水中留下痕迹,每一次激荡都是时间的见证。经过几次浩劫,火焰熄灭,瞿塘峡仍然是一幅壮观的画卷。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滟滪石:长江三峡中的一个险滩,又名“滟滪堆”,位于今重庆奉节县南的瞿塘峡口。
2. 高峰缥缈:形容山峰高耸入云,如烟雾般飘渺。
3. 白云屯:指云雾聚集在山峰之间。
4. 江带蜀山:指长江流经四川一带的山脉。
5. 奔楚峡:形容江水奔腾进入楚峡。楚峡,指长江三峡中的巫峡。
6. 天留巨石:指大自然留下的巨大岩石。
7. 捍夔门:捍卫夔门的意思。夔门,即瞿塘峡之门户。
8. 蛟龙窟穴:指滟滪石附近的水深之地,相传为蛟龙的巢穴。
9. 象马分明:形容滟滪石在水中的倒影清晰可辨,如同马象在水中行走。
10. 水有痕:指水流经过滟滪石时产生的痕迹。
11. 劫火:佛教用语,意为火灾,这里借指自然灾害。
12. 然又熄:指灾难平息。
13. 瞿塘依旧一卷尊:指瞿塘峡依然保持着壮丽的景观。
去完善
赏析
《滟滪石》是明代诗人王恕的一首描绘三峡风光的诗作。诗中通过对滟滪石的描绘,展现了三峡地区险峻的自然景观和神秘的氛围。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联“高峰缥缈白云屯,云气冥濛书欲昏”,诗人以缥缈的高峰和白云为开篇,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气氛。“缥缈”一词形容山峰高耸入云,与天空融为一体;而“屯”则形象地描绘出白云堆积在山峰周围的景象。接着,诗人用“冥濛”来形容云气,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朦胧的美感。同时,“书欲昏”一词暗示了诗人观察这一切时所处的环境可能是在船上,因为雾气弥漫使得视线模糊,仿佛书籍上的字迹也变得朦胧不清。
颔联“江带蜀山奔楚峡,天留巨石捍夔门”,诗人将视野从高山转向江水,表现出水流湍急的景象。“江带蜀山奔楚峡”中的“带”字形象地描绘出水流在宽阔江面上流淌的动态画面,而“奔”字则突出了三峡地区的急流险滩。同时,诗人以“天留巨石捍夔门”来形容滟滪石的独特地位,强调了其作为三峡险要之一的壮观景象。这里的“捍”字,赋予滟滪石以守卫者的形象,使其成为长江上游的天然屏障。
颈联“蛟龙窟穴根无极,象马分明水有痕”,诗人进一步描绘了滟滪石的奇特景象。“蛟龙窟穴”表达了滟滪石作为蛟龙栖息地的神秘氛围,同时也暗示了三峡地区的凶险环境。紧接着,诗人通过“象马分明水有痕”来描述滟滪石上隐约可见的水痕,这些痕迹犹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画,令人叹为观止。这里,“象马”一词既形象地描绘了水痕的形状,又传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尾联“劫火几回然又熄,瞿塘依旧一卷尊”,诗人以“劫火”一词象征自然的无常,强调滟滪石经历了无数次的灾难依然屹立不倒,展示了其顽强的生命力。最后,诗人通过“瞿塘依旧一卷尊”来概括三峡地区的壮丽景观,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赞美和对滟滪石永恒地位的肯定。整首诗通过对滟滪石的描绘,展现了三峡地区险峻的自然景观和神秘的氛围,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滟滪石:明王恕的诗作,创作于明朝时期。诗人王恕是明成化年间的进士,历任御史、给事中、兵部侍郎等职。他为人正直,敢言直谏,有“直言第一”之称。
这首诗创作于明朝中期,这个时期政治腐败,宦官专权,社会矛盾尖锐。诗人王恕虽身处官场,却对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对人民的苦难表示关切。这首诗歌咏滟滪石,借以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忧虑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滟滪石位于重庆渝中区长江、嘉陵江汇合处,为江中礁石,因江水拍打而形成奇特景观。诗人以滟滪石为主题,寓意世态炎凉,表达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