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非歌
晨登太霞宫,挹此八王兰。夕入玄元阙,采蕊掇琅玕。濯足匏瓜河,织女立津盘。吐纳挹景云,味之当一餐。紫微何济济,璚轮复朱丹。朝发汗漫府,暮宿勾陈垣。去去道不同,且各体所安。二仪设犹存,奚疑亿万椿。莫与世人说,行尸言此难。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早上登上太霞宫,采摘那些八王的兰花。傍晚进入玄元门,挑选花苞来采集琅玕。在葫芦河边洗洗脚,织女站在渡口旁。吞吐呼吸,吸纳美景,这味道就像吃了一顿饭。紫薇星闪耀辉煌,琼花车轮翻飞,红色花朵映衬出鲜艳的颜色。早上从汗漫府出发,晚上投宿在勾陈天官。离别的道路各不相同,各自体验安适的生活。天地之间的存在依然存在,怀疑有那么多的世界如同时间般漫长。不要和世人谈论这个,就像行走的尸体说出这些话很难理解。
去完善
释义
1. 太霞宫:天神居住的宫殿。
2. 八王兰:一种神话中的花卉,具有神奇功效。
3. 玄元阙:天神的宫门。
4. 琅玕:传说中的仙草,吃了能长生不老。
5. 濯足:洗脚。
6. 匏瓜河:银河的别名。
7. 织女:神话中的人物,牛郎织女的织女。
8. 津盘:渡口。
9. 景云:祥云,吉祥的云彩。
10. 紫微:星名,古人认为是天帝的星座。
11. 济济:形容人多繁华。
12. 琼轮:用玉石制成的车轮,比喻华贵的车马。
13. 朱丹:朱砂,红色的颜料。
14. 汗漫府:泛指神仙的居所。
15. 勾陈垣:天宫的门户。
16. 二仪:天地。
17. 亿万椿:指长寿,比喻长寿之人。
18. 行尸:行走的肉身,比喻没有灵魂的躯壳。
去完善
赏析
《四非歌》是葛洪的一首古诗,从题目中可以看出,“四非”应该是指超越世俗的四种精神追求。本诗以天宫、仙界的描绘为背景,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超脱尘世的理想世界。诗人借由神游仙界来表达他对道家的理解与认同。
第一句“晨登太霞宫,挹此八王兰”,描述了清晨登上仙宫的景象,“挹此八王兰”则暗示着诗人已经开始修炼,希望得到道教的神秘力量。接着,“夕入玄元阙,采蕊掇琅玕”,写出了诗人傍晚时分进入仙境的情景,他采摘灵草,渴求成仙。
紧接着,诗人以“濯足匏瓜河,织女立津盘”,展示了天宫中的神秘景象,用以寓意他已经摆脱凡尘俗世的束缚,实现精神上的升华。同时, “吐纳挹景云,味之当一餐”,表达了诗人吸纳天地灵气,追求精神的满足和灵魂的升华。
在后半部分,“紫微何济济,璚轮复朱丹。朝发汗漫府,暮宿勾陈垣”,描绘了天宫繁华的景象,强调诗人努力修道的精神风貌。而在结尾处,诗人总结性的指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道,“去去道不同,且各体所安”。最后两句“二仪设犹存,奚疑亿万椿”,表示诗人相信道家的宇宙观,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理。
总体而言,《四非歌》以丰富的想象,宏大的视野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葛洪对道教世界的理解和向往。他试图借助这首诗歌传达出超越世俗的精神追求。然而诗人也明白这种思想境界并非每个人都能领悟,因此告诫读者不要和世俗之人谈论这些高深的道理,因为无法理解的人只会把它当作空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四非歌》是东晋时期著名道教学家、医药学家葛洪创作的一首长篇道教诗歌。这首诗主要论述了道教的四大非,即“四非”,分别是:非常、非恒、非一、非我。
在公元3-4世纪的中国,正值东晋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仍,人民生活困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葛洪选择潜心研究道教,并成为一代宗师。他一生致力于道教理论研究和实践,以实现个人的精神解脱和拯救众生。在他的生活中,他曾多次游历名山古刹,结交僧道人士,广读道藏经典,探索人生哲理。
与此同时,东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道教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道教逐渐从民间信仰发展成为官方认可的宗教。许多著名的道教学者和作品都诞生在这个时期,如《道德经》、《庄子》等。葛洪的《四非歌》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人生、宇宙、生死等方面的哲学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