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
红闲碧霁瑞烟开,锦翅双飞去又回。
一种鸟怜名字好,尽缘人恨别离来。
暖依牛渚汀莎媚,夕宿龙池禁漏催。
相对若教春女见,便须携向凤凰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艳阳高照,碧空如洗,瑞云朵朵绽放。两只华丽的锦鸡翩翩起舞,飞来飞去,形影不离。这种美丽的鸟儿让人怜爱,但离别却令人痛苦。它们在温暖的牛渚岸边嬉戏,黄昏时分又飞到龙池栖息,享受着宫廷生活的乐趣。假如让那些美丽的女子看见这鸟儿,一定会被它吸引,然后把它带向凤求凰的高台。
去完善
释义
1. 红闲:指鸳鸯在红色花间的悠闲生活。
2. 碧霁:晴空万里无云,这里比喻河水的清澈平静。
3. 瑞烟:吉祥的烟霭,此处可能指烟雾朦胧的美景。
4. 锦翅:羽毛美丽的翅膀,这里形容鸳鸯的美丽羽毛。
5. 双飞:指鸳鸯成双成对地飞行。
6. 人恨别离来:人们为离别而痛苦。
7. 暖依牛渚:指鸳鸯依傍温暖的江畔生活。
8. 汀莎:水边的莎草,喻指水生植物。
9. 龙池:宫殿中的池塘。
10. 禁漏催:指皇宫中夜晚钟声催促行人归寝。
11. 春女:春天里的女子。
12. 凤凰台:古代宫殿中的一种建筑。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鸳鸯的诗歌。诗人从红闲碧霁的美景开篇,为读者呈现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锦翅双飞的鸳鸯来回穿梭,显得十分和谐。诗人巧妙地运用“怜”和“恨”两个情感色彩强烈的词,表达了人们对鸳鸯这一美好生灵的爱慕之情以及离别之痛的无奈感慨。
在第二节中,诗人用暖依牛渚、夕宿龙池的意象,展现了鸳鸯生活中的不同场景,使它们的生活形态更加丰富立体。其中,牛渚和龙池分别代表了自然景观和城市景观,表明鸳鸯在各类环境中都能适应生存。
末节,诗人设想如果鸳鸯与春女相遇,就会将它们带上凤凰台,以此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鸳鸯的喜爱之情。整首诗风格婉约,情感真挚,通过描绘鸳鸯的美好形象,传达了人们对于和谐生活的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鸳鸯》是唐代诗人罗邺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鸳鸯在水面上嬉戏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恩爱夫妻的赞美和祝愿。
创作时间:公元9世纪初,即唐宪宗时期(805-820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中唐时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
人生际遇:罗邺是唐朝末年的一位著名文人,他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然而,他的科举之路并不顺利,曾多次应试不第。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反而更加勤奋地创作诗歌,最终成为了一位杰出的诗人。
时代背景:这个时期的唐朝社会繁荣,文化艺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诗歌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欣赏,许多著名的诗人如杜甫、白居易等都活跃在这个时期。罗邺虽然不如这些大诗人知名,但他的作品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后世所传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