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春望
洛阳春霁绝尘埃,嵩少烟岚画障开。
草色花光惹襟袖,箫声歌响隔楼台。
人心便觉闲多少,马足方知倦往来。
愁上中桥桥上望,碧波东去夕阳催。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洛阳的春天阳光明媚,尘土飞扬,周围山间的雾气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
青草和花朵的颜色和光辉使得人们的衣服上都沾染了它们的气息,而远处传来的箫声和歌声从楼宇之间飘来。
人们在这美景中心情都变得轻松许多,而那些马蹄声似乎也显得有些疲倦。
然而当我站在中桥上向下望去,看到的却是那一波波向东流逝的水流以及催促着夕阳落下的场景,让我感到一丝忧愁。
去完善
释义
1. 洛阳:唐朝时期的洛阳城,位于今中国河南省洛阳市。
2. 春霁:春天雨后放晴。霁,雨雪停止,天放晴。
3. 嵩少:指嵩山,位于河南省中部,是中国五岳之一。
4. 烟岚:云雾、烟雾。岚,山林中的雾气。
5. 画障:绘画的屏风或帘幕。这里比喻嵩山的美丽景色。
6. 草色花光:形容春天的花草繁茂,色彩丰富。
7. 箫声:一种竹制的管乐器,常用于古代音乐。
8. 中桥:洛阳城内的一个桥梁名。
9. 碧波:清澈的河水。
10. 夕阳催:太阳即将落山。
去完善
赏析
《洛阳春望》是唐代诗人罗邺创作的一首描绘洛阳春日景象的诗歌。首联描述了洛阳春天的美好景象,阳光普照、尘埃飘散,山间的烟雾和青翠的山峦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颔联进一步描绘了春天里的各种景色和声音,如茵的草地、绚烂的花朵、悠扬的箫声和动听的歌声等,都让人感到愉悦。颈联则表达了人们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心灵得到了放松,但连日的游玩也让马儿感到疲惫。尾联则是诗人的自我表达,站在桥上看那碧波荡漾的水流和渐渐落下的夕阳,心中不禁生出一丝忧愁。这首诗以景抒情,借洛阳春天的美景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洛阳春望是唐代诗人罗邺的一首诗作,创作于公元9世纪的中国唐朝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封建社会正进入其鼎盛阶段,首都长安、洛阳等地繁华繁荣,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然而,随着唐朝的衰落,城市经济逐渐走向衰弱。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罗邺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对时代的变化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在洛阳春望这首诗中,通过对洛阳城的描绘,表达了对城市繁荣的赞美和对未来忧虑的思考。罗邺在诗中写道:“帝里风光好,皇居景象新”,表现出洛阳城的繁荣景象;而“年年桃李花,乱发如荆杞”则揭示了洛阳城背后隐藏的危机。
罗邺在这首诗中展现了他对时代的关切和忧虑。他意识到唐朝的衰落已经无法挽回,但他仍然希望通过自己的诗篇提醒人们关注社会的问题,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