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登接山堂 其二
着地岚阴拨不开,傍闲同到妙高台。
老僧只恐泉声少,坐遣飞云唤雨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脚下缭绕的云雾萦绕不散,我闲暇时便与朋友们一同来到这美妙的妙高台。
年长的僧侣担心泉水声太小,于是他坐下让飘渺的云朵召唤雨滴的到来。
去完善
释义
1. "着地岚阴":指地面上笼罩的雾气,这里借指空气中湿气太重,就像地面上的雾气一样不易散去。
2. "拨不开":无法驱散的意思。
3. "傍闲":身边清静;闲着无事的样子。
4. "妙高台":地名,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境内,这里有许多古刹名寺。
5. "老僧":年老的僧人。
6. "只恐":恐怕。
7. "泉声":泉水的声音,这里代表宁静、自然的声音。
8. "坐遣":让……听任安排。
9. "飞云唤雨":形容大自然变幻莫测的现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再次登上接山堂的情景。首句“着地岚阴拨不开”描绘了四周云雾缭绕、雾气弥漫的景象,为整个画面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次句“傍闲同到妙高台”则暗示了诗人和友人悠闲自得的心情,以及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第三句“老僧只恐泉声少”中的“老僧”是作者对寺庙中僧侣的称呼,这句诗表达了老僧担心泉水声太少的忧虑。最后一句“坐遣飞云唤雨来”中的“坐遣”表示自然而然地发生,这句诗形象地描绘了飞云携带着雨水到来的壮观景象。
整首诗以生动的意象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接山堂周围美丽的自然风光和诗人的悠然心境。同时,通过老僧担忧泉水声少以及飞云唤雨的情节设置,传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再登接山堂 其二》是南宋诗人卢襄的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这首诗创作于南宋中期,当时正是金人南下侵扰中原的战乱时期。卢襄,字谦之,浙江人,是一位忧国忧民的文人,曾在南宋朝廷任职,但因不满朝政腐败而辞官回乡。在人生的这个阶段,他游历祖国山河,写下了许多咏史抒怀的诗篇。
这个时期的南宋社会动荡不安,外患内忧不断。一方面,金人的铁蹄践踏着中原大地,导致百姓流离失所;另一方面,南宋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权力斗争激烈,政治黑暗。卢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深感痛心疾首,于是借诗歌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忧虑和对百姓的同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