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台通遗址
秋风起兮鸿雁归,秋月明兮白云飞,吊往古兮一沾衣。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秋天的风儿吹起了,大雁们纷纷返回。明亮的秋月洒满大地,伴随着洁白的云朵飘荡。每当我想起古人之事,都会不禁感到一丝悲伤。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姑苏台: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春秋时期吴国所建,相传为吴王阖闾、夫差等游宴之所。后来由于吴国的灭亡而废弃。
2. 通遗址:即现存的姑苏台遗址。
3. 起:兴起,开始。
4. 兮:表示强烈情感或者感叹,可以理解为“啊”。
5. 鸿雁:一种大型水鸟,此处比喻远道而来的人。
6. 归:归来,返回。
7. 明:明亮。
8. 白云:白色的云彩。
9. 吊:悼念,凭吊。
10. 往古:古代,往昔。
11. 一沾衣:稍微感到悲伤。
去完善
赏析
《姑苏台通遗址》卢襄: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时节,在姑苏台的遗址上,诗人感受着秋风的吹拂,仰望着明月的照耀,以及天空中飘荡的白云。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心生感慨,怀念古代的历史人物,为他们的事迹而感动得落泪。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流露出诗人对历史往事的深深感慨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卢襄的《姑苏台通遗址》是创作于南宋时期的一首古诗。在这个时期,国家局势紧张,民族矛盾激化,战乱频发,民生疾苦。在这样的背景下,卢襄目睹了江南地区的繁华衰落,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之情油然而生。
卢襄本人身处官场多年,虽担任过地方官职,但因不满当时的政治腐朽和官僚主义,选择了辞官回乡,潜心研究学问。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多反映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民间疾苦的同情。这首《姑苏台通遗址》正是在这样的生活经历和社会背景下的产物。
此外,卢襄所处的南宋时期,国家政权逐渐衰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卢襄通过对古战场遗址的描绘,抒发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历史文化传统的深深眷恋。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