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中书怀寄奉化知县二首 其一
自戴渊明漉酒巾,食鲑甘作庾郎贫。
虽无残菊簪华髪,赖有青山似故人。
几处鸦鸣牛背雨,经年衣犯马蹄尘。
待携神武朝衫去,还我烟溪漱石身。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戴渊沐浴在杜甫的诗句中,吃鲑鱼让我体会到那看似贫穷的庾信生活。虽然没有菊花来装饰我的白发,但有如故人的青山陪伴着我。雨中的牛背上不时传来乌鸦的叫声,经过一年的时间,衣服沾满了马蹄尘埃。期待有一天我能身着庄严的朝服离去,找回我烟溪旁洗涤心灵的那个自己。
去完善
释义
【戴渊明漉酒巾】:指陶渊明喜饮酒的典故,此处用以表明自己安贫乐道的志趣。
【食鲑甘作庾郎贫】:以食用鲑鱼的生活态度,比喻像庾信那样贫穷但有风度。
【残菊簪华髪】:表示年华已逝,只有菊花相伴。
【青山似故人】:把青山看作老朋友,表明与自然的亲密和谐。
【鸦鸣牛背雨】:描绘农村景色,暗含农事繁忙的场景。
【经年衣犯马蹄尘】:说明骑马跋山涉水,风尘仆仆地度过了许多年。
【携神武朝衫去】:拿着神武门朝服离开,意指辞官退隐。
【烟溪漱石身】:回归自然,享受乡村生活。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诗人个人情感的诗歌。诗中首先提到陶渊明和庾信,他们分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表达出诗人向往自然、宁静生活的意境。接下来的诗句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景,以及诗人与故友之间的深厚情谊。诗人以乡村生活中的寻常事物如牛背上的乌鸦、田间的小径作为意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富有生机的氛围。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渴望摆脱世俗纷扰,回归自然的意愿。整首诗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生活细腻的观察能力,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途中书怀寄奉化知县二首 其一》是宋代诗人卢襄在羁旅途中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59年,正值南宋初年。这一年,金兵南侵,南宋朝廷被迫从临安(今杭州)迁都到绍兴。由于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士人纷纷寻求出路。
卢襄是南宋的一位文人和官员,他曾担任过奉化知县,这首诗是在他赴任途中创作的。在这个特殊时期,卢襄亲身经历了战争的苦难,目睹了百姓生活的艰辛。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渴望为国家效力、为百姓谋福祉的愿望。
在这首诗中,卢襄以“江山千里外”开篇,描绘了沿途所见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紧接着,他以“客思两眉攒”描绘了自己的思乡之情和旅途中的艰辛。最后,他以“寄语富春江上柳,莫教长剑滞盐车”结尾,寓意自己虽然身处困境,但仍有报国之志,希望有朝一日能够为国家建功立业。
总的来说,《途中书怀寄奉化知县二首 其一》是一首反映南宋时期战乱现实和民生疾苦的诗,展现了卢襄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和民生的文人官员的责任担当。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