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山二首
居舍高低住,比邻活计同。
笭箵嫌月白,螃蟹要霜红。
吠犬随村落,卖鱼成老翁。
地鹹耕种少,海熟抵年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居住的地方有高有低,邻居们的生活水平却相仿。
(人们)嫌白色月光太亮,影响了捉鱼效果;到了深秋,就要吃那些因为寒冷而变红的螃蟹。
村子里的狗一看到陌生人就会叫起来;捕鱼的老翁每次都能从海上带回收获。
这里土地盐碱较重,庄稼收成不多;海洋资源丰富,却可以保证丰收。
去完善
释义
1. 网山:地名。
2. 居舍:居住的地方。
3. 比邻:邻居。
4. 活计:生活。
5. 笭箵:一种竹制的捕鱼工具。
6. 嫌月白:指月光照在笭箵上显得特别明亮。
7. 要霜红:这里是指盼望秋天,因为秋天的蟹最为肥美。
8. 吠犬:狗叫。
9. 卖鱼成老翁:形容老人以卖鱼为生。
10. 地鹹:指土地贫瘠,不适宜耕种。
11. 海熟:指沿海地区的水产资源丰富。
去完善
赏析
《网山二首》描绘了海滨渔村的独特风貌和生活场景。在这首诗中,林亦之以“居舍高低住,比邻活计同”开篇,展现出渔村居住环境的错落有致和村民们共同劳动的和谐氛围。接下来,他以“笭箵嫌月白,螃蟹要霜红”描述了渔民捕鱼的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海边丰收的景象。“吠犬随村落,卖鱼成老翁”则进一步刻画了村民的生活场景,表现出渔村的质朴与宁静。最后,诗人以“地鹹耕种少,海熟抵年丰”揭示了海滨渔村的生存之道——依赖海洋资源,以此实现生活富足。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渔村生活的敏锐观察和对生活的热情赞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网山二首》是南宋诗人林亦之所作。林亦之,字学可,号少峯,永嘉(今浙江温州)人。此诗描绘了山林风光和渔村景象,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厌倦之情。据《宋史·艺文志》记载,林亦之著有《少峯诗集》一卷,多描述田园风光和隐居生活,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首先,我们来看诗词的创作时间。据现有资料推断,《网山二首》应当创作于南宋时期,也就是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这个时期,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战乱较少,经济文化较为繁荣,为诗人提供了稳定的创作环境。
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在创作这首诗篇时,诗人所经历的人生际遇。林亦之在官场上的成就并不显著,他曾被任命为福建安抚司参议,后辞官归隐,直至去世。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不得志的经历,让林亦之更加向往隐居生活,于是他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这首《网山二首》之中。
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在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下,与他相关的社会现象。当时的南宋王朝政治腐败,战乱频繁,许多士人选择弃官归隐,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这种现象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反映,诸如陆游、辛弃疾等著名诗人都曾以田园山水为主题进行创作。林亦之在这种氛围熏陶下,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并将这些观念融入到他的诗歌作品之中。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