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相公赴幽州
台衮兼戎律,勤忧秉化元。凤池东掖宠,龙节北方尊。
长路山河转,前驱鼓角喧。人安布时令,地远答君恩。
暮日平沙迥,秋风大旆翻。渔阳在天末,恋别信陵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您是文武双全的人才,勤奋忧虑成为治理国家的栋梁。您在朝廷得到重视,在地方享有尊贵地位。跋山涉水,征程漫长,军鼓号角喧闹在前。确保人民平安,按时令耕作;即使地处边远,也要报答皇上的恩情。夕阳下的平沙显出悠远,秋风吹动的大旗翻腾。渔阳在天的尽头,却牵挂着信陵门的离别之情。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台衮:指朝廷重臣。
2. 戎律:军事法规,这里指治理军事事务。
3. 勤忧:忧虑国事,勤于政务。
4. 秉化元:主持教化之本。
5. 凤池:凤凰池,唐代指中书省。
6. 东掖:汉代时称中书省为东掖,这里借指皇帝身边的近臣。
7. 龙节:皇帝的符节,这里借指使者的身份。
8. 北方尊:指被任命为幽州的地方长官。
9. 长路山河转:路途漫长,山川变换。
10. 前驱:前面引路的队伍,这里指先导部队。
11. 鼓角喧:鼓声与号角声此起彼伏。
12. 人安布时令:使人安定生活,发布教令。
13. 地远答君恩:虽然地处偏远,但仍能感受到皇帝的恩典。
14. 暮日平沙迥:傍晚时分,广阔的沙漠显得格外遥远。
15. 秋风大旆翻:秋风萧瑟,军旗翻飞。
16. 渔阳:古县名,在今天的北京密云一带。
17. 天末:天边的意思。
18. 信陵门:信陵是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邢台附近,这里是诗人与友人告别的地点。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送王相公(王粲)赴任幽州时的情景和心情。在诗人眼中,王相公不仅是朝廷的重臣,还是能文能武的将才。皇帝对他极其宠爱,封他为北方边陲的最高长官。而诗人自己则伴随着王相公长途跋涉,亲眼目睹了祖国的壮丽河山和王相公的威仪形象。
“人安布时令,地远答君恩”表达了诗人对王相公的祝愿:愿他能安定边疆百姓,让他们顺应四时更替,安居乐业;同时也能回报皇帝的知遇之恩。这句既是对王相公的美好祝愿,也是对他的期望与要求。
最后两句“暮日平沙迥,秋风大旆翻。渔阳在天末,恋别信陵门。”抒发了诗人对离别的不舍之情。夕阳西下,秋风萧瑟,王相公即将奔赴遥远的渔阳,站在信陵门的门槛上,诗人和王相公相互道别,情感复杂深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王相公赴幽州》是唐代诗人皇甫曾在广德年间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通过描绘壮丽的边塞风光和预祝友人取得胜利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和殷切期望。在这首诗中,皇甫曾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紧密相连,体现了盛唐时期士人勇于承担家国重任的精神风貌。
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广德年间(763-764年),此时的唐朝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在这场战争中,唐朝的边疆防线受到了严重威胁,幽州等地成为了战争的前沿。战局动荡使得不少文人士子投笔从戎,皇甫曾的友人王相公也是其中之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皇甫曾为友人创作了这首充满豪情壮志的送别诗。
在广德年间,皇甫曾的个人际遇也颇有些波折。他曾一度因战乱而流寓江南,生活颇为困顿。但尽管如此,他依然关心国家安危,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够为国效力。因此,当他听闻友人即将远赴边疆时,便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激昂的诗篇,以此表达自己对友人的鼓励和支持。
综上所述,《送王相公赴幽州》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是一个充满了战争与家国情怀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皇甫曾与友人共同面对国家的危机,用文字书写了对家国的热爱和对友人的关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