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汤中丞和蕃
继好中司出,天心外国知。已传尧雨露,更说汉威仪。
陇上应回首,河源复载驰。孤峰问徒御,空碛见旌麾。
春草乡愁起,边城旅梦移。莫嗟行远地,此去答恩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美好的世界中,有值得探寻的知识。它早已渗透了尧舜时期的熏陶,又融入了汉代的礼仪。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天空之外的异域风情。
我们在山峰上回望故乡,看到黄河源头的奔流不息。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我们遇到崎岖的道路,也见到飘扬的旗帜。春天来临,草长莺飞,唤起我们深深的思乡之情。在这遥远的地方,我们的生活犹如梦境一般。虽然离家很远,但我们仍能感到由衷的感激之情。
去完善
释义
1. 继好:继续维护和平友好关系;
2. 中司:指官职名“中丞”,负责监察、弹劾及举荐官员的职务;
3. 天心:天意;
4. 外国:其他民族地区;
5. 尧雨露:比喻皇帝的恩泽;
6. 汉威仪:汉朝的礼仪规范;
7. 陇上:位于甘肃省的陇山一带;
8. 河源:黄河源头;
9. 徒御:仆人;
10. 空碛:空旷的沙漠;
11. 旌麾:指挥用的旗帜;
12. 春草:春天的草地;
13. 边城:边疆的城市;
14. 旅梦移:旅途中的梦境变化;
15. 行远地:前往远方的土地;
16. 恩私:皇帝对个人的恩惠。
去完善
赏析
《送汤中丞和蕃》是唐朝诗人皇甫曾写给汤中丞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汤中丞远赴边疆和蕃的担忧与期望。
首联“继好中司出,天心外国知”,描述了汤中丞的使命是为了继续和发展中原与边疆民族的友好关系,这体现了天子的仁爱之心,也使异域民族感受到了唐王朝的友善与尊重。
颔联“已传尧雨露,更说汉威仪”,赞美了唐王朝的仁政已经传播到了遥远的地方,同时也向边疆民族展示了中原礼仪之邦的风范。
颈联“陇上应回首,河源复载驰”,表达了诗人担忧汤中丞在旅途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困难,同时也寄予了他勇往直前、顺利抵达的信念。
尾联“春草乡愁起,边城旅梦移”,则道出了诗人对汤中丞离别时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他到达目的地后的期望,期盼他能够圆满地完成使命,回馈国家与皇帝的恩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汤中丞和蕃》这首诗创作于唐朝中期,具体时间为公元755年至762年之间。在这段时间里,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边境形势紧张。
诗人皇甫曾生活在这个时代,他的家族世代为官,本人也曾在朝中担任御史中丞等要职。然而,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皇甫曾被迫离开了京城,流亡到了南方。在这段漂泊的日子里,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生活的困苦,心中充满了忧虑和愤懑。
《送汤中丞和蕃》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中以送别汤中丞和蕃为线索,表达了对边疆局势的关注和对和平的期盼。当时,唐朝与周边民族关系紧张,战争频繁,边疆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因此,皇甫曾希望通过这首诗传达出对和平的渴望,希望朝廷能够加强与周边民族的友好交往,共同维护边疆安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