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元寺西院寄李员外纵联句
寄隐霜台客,相思粉署人。
诚知阡陌近,无奈别离频。
夜色迷双树,钟声警四邻。
散才徒仰鲍,归梦远知秦。
雨带清笳发,花惊夕漏春。
招摇随步锡,仿佛听行轮。
要路推高足,空林寄一身。
盛名知独擅,良会忆相亲。
稍涤心中垢,都遗陌上尘。
今宵此堂集,何事少遗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致隐居在台地的客人,对思念在办公室的人。
尽管知道彼此相距不远,但频繁分离依然令人无奈。
夜色中双树模糊不清,钟声警醒四邻。
空有才华却只能效仿鲍照,遥远的梦想让家变得陌生。
春雨如洗,夜漏惊心。
看似随意的召集,实际上已默默行动。
大路宽阔,但却需要独行。
名声因独自努力而得,美好的时光总是值得怀念。
洗涤内心污点,摆脱尘世烦恼。
今晚在讲堂聚会,为何如此缺乏勇气。
去完善
释义
《建元寺西院寄李员外纵联句》是唐朝诗人皇甫曾写的一首五言律诗。以下是关于诗中难解之词的注释:
1. 建元寺:建于南朝梁代的一处佛教寺庙,位于唐代都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内。
2. 西院:建元寺西侧的院落。
3. 李员外纵:李纵,字大素,唐朝时任员外郎,与皇甫曾为同事。员外郎是古代官职的一种,在唐代,官员的实际权力常与其职位大小成正比。
4. 霜台客:喻指身在京城为官的人。霜台,汉代御史府,后因称御史台为霜台,这里借指京城。
5. 粉署人:喻指朝廷官员。粉署,古代对尚书省别称,因尚书省以粉涂壁而得名。
6. 阡陌:田间的道路,泛指田野。
7. 双树:古时常用来比喻佛教庙宇,这里指建元寺。
8. 四邻:指周围的居民或附近的寺庙。
9. 鲍照:南朝宋著名文学家,被称为“才秀人微”。这里是诗人自比。
10. 归梦远知秦:化用杜甫诗句“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归梦不知山水长,浩歌高枕遂吾性”,表达了作者渴望回到家乡的心情。秦,指陕西省一带,包括长安地区。
11. 清笳:胡笳,中国古代西北民族的一种乐器,用于演奏悲壮、激昂的音乐。
12. 夕漏:古代计时的工具,以漏水计时。漏是指滴水计时器,夕漏就是傍晚时刻。
13. 招摇:指招摇山,古人认为该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14. 步锡:指僧人行走时敲响的木鱼。步锡即步步生锡,意指僧人恪守戒律、生活简朴。
15. 行轮:佛教术语,指能劝诱众生修行大乘佛法者。
16. 高足:优秀的门生或部下。
17. 空林:指寺庙或山林。
18. 陌上尘:指世俗纷扰。
19. 遗民:这里指失去土地、流离失所的农民。
去完善
赏析
皇甫曾的这首《建元寺西院寄李员外纵联句》主要表达了诗人在寺院中思念远方友人的情感。首联点明主题,诗人向隐居于寺院的友人传达出深深的思念之情。颔联通过“诚知阡陌近”与“无奈别离频”形成对比,表现出尽管两人距离很近,却因世事纷扰无法常相见的无奈。颈联描绘了夜晚的静谧和晨钟的悠扬,暗示诗人内心的平静和对友情的珍视。接下来的几联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述以及历史的典故进一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尾联则以疑问结尾,表达了对僧人生活的好奇和向往,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世俗纷争的不满。整首诗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皇甫曾深厚的诗歌造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建元寺西院寄李员外纵联句》出自唐朝诗人皇甫曾之手。皇甫曾生活于唐玄宗至德宗时期,这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社会矛盾逐渐显现。
诗作的时间背景约在公元759年-805年之间,这个时期杜甫、李白等诗人已在文坛成名,为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皇甫曾作为他们的晚辈和挚友,受到前辈的启发和鼓励,创作了许多富有哲理、抒发感慨的诗篇。
在这一阶段,皇甫曾与他的好友们漫游江南,他曾长期逗留南京,并在南京结识了李员外,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这个时期,皇甫曾可能受到了一些重大的打击或者失落感,使他产生了“岁寒知松柏”的精神寄托和对友情的强烈渴望。他在游览建元寺西院时,写下了这首表达思念友情的联句诗。
总结来说,这首诗《建元寺西院寄李员外纵联句》诞生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皇甫曾在这一时期里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并在他们的生活经历与感悟中获得了灵感。作品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怀念之情,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