萼岭四望
汉家仙仗在咸阳,洛水东流出建章。
野老至今犹望幸,离宫秋树独苍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汉朝的皇家仪仗队曾驻扎在咸阳,洛水从东方流过建章宫。如今那乡村的老人们还在盼望皇家的眷顾,但离宫的秋天只剩下孤独而苍茫的树木。
去完善
释义
1. 汉家:指汉朝,这里借指唐朝。
2. 仙仗:帝王的仪仗队。
3. 咸阳:秦朝的都城,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这里借指长安(唐朝都城)。
4. 洛水:源出陕西洛南,向东南流入河南,经洛阳流入黄河。这里借指长安附近的河流。
5. 建章:汉代宫殿名,遗址在今西安市西。这里借指唐宫殿。
6. 野老:农村的老人。
7. 望幸:盼望皇帝临幸。
去完善
赏析
皇甫曾在诗中将长安的繁华和洛阳的浩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幅引人入胜的画面。诗人首先提到汉朝的皇家仪仗曾经在咸阳盛行一时,然后笔锋一转,描绘了洛水流经宏伟壮丽的建章宫的景象。
接下来的诗句通过“野老”这一意象表达了百姓对皇帝的殷切期望。虽然时过境迁,皇帝不再亲临故地,但那些留在民间的记忆仍然深入人心。而诗人最后以“离宫秋树独苍苍”作结,既有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也有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总的来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历史的怀想和对于当下世事的忧虑,通过对汉家盛世和洛水流淌的描绘,引发读者共鸣,表达出诗人渴望国家繁荣昌盛、期盼明君重现的心愿。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萼岭四望》是唐代诗人皇甫曾在安史之乱时期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战乱中流亡南方,登上萼岭远望时所产生的心境和感慨。以下是一段综合的创作背景:
皇甫曾是唐朝的一位知名文人,生活于唐玄宗至德宗年间(756-805年)。在他的文学生涯中,他写下了许多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的诗篇。然而,在他生活的时代,唐朝正遭受着严重的内忧外患。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战争使得百姓流离失所,家园被毁,生灵涂炭。在这特殊时期,皇甫曾为了避乱,离开了北方的故乡,来到江南地区避难。
公元759年,皇甫曾在流亡途中登上了萼岭,站在山顶上向四周望去,眼前是一片战乱的景象。这时,他心中涌起了一股深深的哀愁和对故土的思念之情。于是,他挥笔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萼岭四望》。在这首诗中,他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岭上的风景,以及远处的战火硝烟,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痛苦和无奈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