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归中丞使新罗
南幰衔恩去,东夷泛海行。天遥辞上国,水尽到孤城。
已变炎凉气,仍愁浩淼程。云涛不可极,来往见双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辆南方的马车承载着恩情离去,向东行进在大海之畔。
他们远远离别了国家,直至水流消逝之处才是孤城。
温度已变得冷热交替,他们仍然忧虑着漫无边际的路程。
云雾翻滚的大海仿佛没有尽头,往来的船只可以看到他们的旗帜。
去完善
释义
1. 中丞:官职名,唐代中期后州郡长官的辅佐者,主要负责监察官员和处理刑狱之事。
2. 使新罗:指前往新罗国的使者。新罗是古代朝鲜半岛的一个国家,位于今韩国境内。
3. 南幰:即南面车窗,这里代指车辆或船只。
4. 东夷:对东方少数民族的泛称,这里指的是新罗国。
5. 上国:指唐朝,是当时最为强大繁荣的国家。
6. 水尽:水路行舟,意为一路前行,直到海水尽头。
7. 孤城:指新罗国的都城。
8. 炎凉气:气温的变化。
9. 浩淼程:指大海辽阔,行程遥远。
10. 云涛:波涛汹涌的海浪。
11. 双旌:两个旗帜,这里代指使者的队伍。
去完善
赏析
首联“南幰衔恩去,东夷泛海行”表明归中丞肩负皇帝恩典被派往新罗出使的情景。其中“南幰”指代归中丞所乘坐的车马,“东夷”是对新罗的地理称呼。
颔联“天遥辞上国,水尽到孤城”描述了归中丞离开中原大地、越过茫茫大海抵达新罗的场景。这里通过“天遥”“水尽”描绘出距离之遥远,显示出归中丞肩负任务的艰辛。
颈联“已变炎凉气,仍愁浩淼程”表现了作者对在旅途中历经季节变化和路途遥远的担忧。“已变炎凉气”意味着随著时光的流逝,环境从炎热转为凉爽,暗示时间的推移;而“仍愁浩淼程”则反映出虽然旅途漫长,归中丞仍需努力克服困难。
尾联“云涛不可极,来往见双旌”表达了诗人在想象中见到归中丞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行进时的心情。诗人以“云涛”形容海上的壮丽景色,而“不可极”表现出海洋的无垠。与此同时,“双旌”寓意归中丞的船队,借此希望他能安全顺利地完成使命。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描绘唐代使臣赴新罗出使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
在诗人的生活中,这个时期他正在京城长安担任宫廷文学侍从,亲眼目睹了朝廷的繁华和皇帝的骄奢。然而,与此同时,边疆战争频发,民生疾苦日甚一日,这让他深感忧虑。在这种情况下,他对远使新罗的归中丞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因为他要冒着风险,肩负着国家的使命,远赴异域开展外交活动。
在这个时代,唐朝与新罗关系密切,双方交流频繁。自唐高宗时期起,唐朝就与新罗建立了友好关系,两国之间的往来日益增多,许多使臣频繁互访。这些使臣不仅是国家之间友谊的象征,也是文化传播的桥梁,他们的出行往往伴随着各种文化交流活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