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刘处士
几年人不见,林下掩柴关。留客当清夜,逢君话旧山。
隔城寒杵急,带月早鸿还。南陌虽相近,其如隐者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很久未见的朋友啊,你们都住在静谧的山林之中。今晚,让我们共叙旧日的美好时光。
伴随着阵阵捣衣声,仿佛听到不远处城市的节奏;此时已是清晨,大雁顺着月光从远方归来。尽管我们的住处离得并不远,但彼此的恬静生活却好似与世无争、逍遥自在的隐士。
去完善
释义
1. 皇甫曾:唐朝诗人,仕宦多年,淡泊名利。
2. 刘处士:指刘隐士,皇甫曾的一位好友。
3. 人不见:指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见到刘处士了。
4. 林下:树林深处,这里指刘处士隐居的地方。
5. 掩柴关:用树枝、木板等物制作的简陋门扉,寓意隐逸生活。
6. 清夜:清静的夜晚。
7. 旧山:这里指他们两人曾经共游的山川故地。
8. 隔城:与刘处士的居所相隔的城市。
9. 寒杵急:寒冷的夜晚传来急促的捣衣声。
10. 带月:伴着月光。
11. 早鸿还:大雁在清晨时飞翔归去。
12. 南陌:指城南的道路,这里是皇甫曾与刘处士相见的地点。
13. 隐者闲:隐者的闲适生活,这里形容刘处士的生活状态。
去完善
赏析
首联“几年人不见,林下掩柴关”,通过时间上的间隔和空间上的隐蔽,塑造了刘处士的隐逸形象。虽然许久未见,但刘处士仍然在山林之间过着隐逸生活,与世隔绝。
颔联“留客当清夜,逢君话旧山”,表现出了刘处士的热情好客。尽管他过着隐居的生活,但他依然欢迎朋友的来访,并与他们共话往事。
颈联“隔城寒杵急,带月早鸿还”,描绘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夜景。远处的捣衣声和归鸿映着月光的景象,衬托出刘处士生活的宁静与平和。
尾联“南陌虽相近,其如隐者闲”,则强调了尽管作者与刘处士所居之地相隔不远,但他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却截然不同。刘处士过著超然物外的悠闲生活,这使作者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刘处士隐居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刘处士的敬佩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寻刘处士》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皇甫曾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创作的。这一时期,唐朝正处于繁荣的盛世,但也是走向衰落的转折点。诗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怀着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写下了这首抒发个人情志的诗篇。
皇甫曾在这一时期的人生经历颇有些波折。他曾任御史,但因直言敢谏而遭到贬谪。他在政治上失意,但并未因此消沉,而是更加关注民生疾苦,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这种复杂的人生际遇,使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使他能够在诗歌中表现出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见解。
在这个时期,唐朝的社会风气较为开放,文人墨客们热衷于结交名士,探寻人生哲理。皇甫曾在这样的环境中,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就包括刘处士。他们在探讨人生哲理的过程中,相互激发,共同成长。这首诗就是皇甫曾在探访刘处士时所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友情、对生活的深深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