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人还荆州
草色随骢马,悠悠同出秦。水传云梦晓,山接洞庭春。
帆影连三峡,猿声近四邻。青门一分手,难见杜陵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绿色的小草伴随着我骑马前行,我们一起离开了秦国。河水流动着云朵和梦幻般的曙光,山脉连接着春天的洞庭湖。船帆的影子映在三峡之上,四周是此起彼伏的猿猴叫声。分别的时候,我们在绿色的城门挥手道别,自此以后就很难再见到杜陵的人了。
去完善
释义
《送人还荆州》注释:
1. 草色随骢马:骢马,青白色的马。这句意为马在绿草地上行走。
2. 悠悠同出秦:悠悠,漫长的路途;出秦,离开秦国,这里是借指中原地区。这句说一起走出中原去往荆州。
3. 水传云梦晓:云梦,古代楚地的大泽,位于长江以北;晓,早晨。这句描述了从云梦泽流出的水流声唤醒清晨的景象。
4. 山接洞庭春:洞庭,洞庭湖;春,春天。这句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山与洞庭湖相映成趣。
5. 帆影连三峡:三峡,长江上游的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帆影,船帆的影子。这句表示船帆的影子随着江流逐渐消失在三峡之中。
6. 猿声近四邻:猿声,猿猴的叫声;四邻,周围的邻居,这里指的是附近的人家或地域。这句意味着临近山区的地方能听到猿猴的叫声。
7. 青门一分手:青门,汉代长安城的东南门,这里是借指分别的地方;一分手,即将分离的时候。这句描绘了在这离别时刻与友人告别。
8. 难见杜陵人:杜陵,西汉文学家杜牧的别号,这里代指有才华的人;难见,很难见到。这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有才华却无法被赏识的惋惜之情。
去完善
赏析
首联“草色随骢马,悠悠同出秦”,以“草色”和“骢马”为主要形象,描绘了一幅离别场景。诗人运用拟人化手法,让无形的“草色”与有形的“骢马”结伴而行,更增添了离别的氛围。同时,“同出秦”意味着友人将远离故乡,这也使离别更加令人感伤。
颔联“水传云梦晓,山接洞庭春”,进一步描述了友人前往荆州沿途的风景。江水、云山、洞庭湖等自然景观被串联起来,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同时也寓意着友人的行程是漫长的,这些景色将成为他旅途中的一部分。
颈联“帆影连三峡,猿声近四邻”,通过帆影和猿声两个意象,展示了旅途中的动态和静态画面。三峡的水流与船帆,四邻的猿声相互交织,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尾联“青门一分手,难见杜陵人”,以分手后的情景作为结尾,表达出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重逢的期待。青门分别之后,再次相见可能变得困难,这种不确定性使得离别更加伤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人还荆州》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皇甫曾在他中年时期所作的离别诗。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诗人的生平以及他的生活年代。皇甫曾,唐朝著名文人,生活在公元748年至800年之间,这一时期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以博学多才、诗文优美而著称,一生波折,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其次,我们要知道荆州在当时的历史背景。荆州,位于今天的湖北一带,唐时已是繁华的商业重镇和军事要塞。当时荆州的繁荣景象被诗人用来比喻国家强盛。而与此同时,唐朝内部也存在着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
在诗人皇甫曾创作这首诗歌的时间节点上,他与好友即将分别,友人将赴荆州任职。面对离别,皇甫曾心情复杂,既有对友情的留恋,又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这种离愁别绪反映在了诗作的字里行间。
总之,在这首诗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国家的忧虑。他用深情的笔触描绘了朋友间的深厚情谊,也揭示了那个时代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