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沛禅师
南岳满湘沅,吾师经利涉。身归沃洲老,名与支公接。
净教传荆吴,道缘止渔猎。观空色不染,对境心自惬。
室中人寂寞,门外山重叠。天台积幽梦,早晚当负笈。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南部湖南和广西地区,我的老师经过了艰难跋涉。如今已返回到沃洲养老,名声依然显赫。
他传承了纯净的教义到荆州和苏州,缘分却只限于渔猎。观赏虚空而不受颜色的污染,面对境界却仍能保持心灵的愉悦。
房中的人们生活孤寂,门外的群山层层叠叠。在天台山的寂静里积累着梦想,期待着未来能够背负书卷去往那里。
去完善
释义
1. 南岳:中国五岳之一,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境内,此处指代其所在的地理区域。
2. 满湘沅:湘江和沅江,两条流经湖南的主要河流,这里用以形容湖南地区的水乡风貌。
3. 吾师:指沛禅师。
4. 经利涉:经过长途跋涉到达某地。
5. 身归沃洲老,名与支公接:指沛禅师在沃洲(今浙江新昌一地的古称)传道,其名声与支公(晋代高僧支遁,与沛禅师同为佛教禅宗传人)相接。
6. 净教:指佛教教义。
7. 荆吴:荆州和吴州,分别是古代湖北、湖南及江苏、浙江地区的名称,这里用以泛指长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区。
8. 道缘:佛教信仰的因缘。
9. 止渔猎:停止打鱼狩猎这些世俗行为。
10. 观空色不染,对境心自惬:意思是沛禅师能够观空色而不被沾染,面对纷繁世象时内心仍能从容自得。
11. 室中人寂寞,门外山重叠:描述沛禅师居住的寺庙环境清幽,山中景象层峦叠嶂。
12. 天台:天台山,位于浙江天台境内的著名佛教胜地。
13. 积幽梦:累积已久的愿望。
14. 早晚:意指迟早、未来。
15. 当负笈:将要带着书箱前往天台山求学。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颂了沛禅师的修行与德行,表达了诗人对其敬仰之情。诗歌开篇即描绘了沛禅师从南岳到湘江的遍历,突显其愿力宏大。诗中“身归沃洲老,名与支公接”两句展示了沛禅师的渊源,令人感受到其德高望重的形象。接下来的“净教传荆吴,道缘止渔猎”则表现了沛禅师传播佛学智慧的精神以及对世间纷扰的超脱态度。
在描述沛禅师的心态时,诗人通过“观空色不染,对境心自惬”来表达其宁静致远的境界。随后,又通过“室中人寂寞,门外山重叠”来表现其内心的孤独与执着,同时暗示了禅师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末尾“天台积幽梦,早晚当负笈”两句预示了诗人渴望追随沛禅师,早日达到同样高度的期待。整首诗围绕沛禅师的形象,诠释了佛教修行者的高尚品质及无尽魅力,表达出诗人对其的钦佩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沛禅师》这首诗作于唐朝天宝年间,大约在公元750年左右。此时正是唐玄宗在位时期,国家繁荣昌盛,但同时也是安史之乱的前夕,社会矛盾逐渐激化。诗人皇甫曾生活在这个时代,他的一生都在追寻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价值。
沛禅师是当时一位著名的禅僧,他的禅理深得人心,许多文人墨客都纷纷前来请教。皇甫曾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结识了沛禅师,被他的禅理所感动,于是写下了这首《赠沛禅师》。在这首诗中,皇甫曾表达了他对沛禅师的敬仰之情,同时也传达了自己对禅宗的理解和感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