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杜相公移入长兴宅,奉呈诸宰执
欲向幽偏适,还从绝地移。秦官鼎食贵,尧世土阶卑。
戟户槐阴满,书窗竹叶垂。才分午夜漏,遥隔万年枝。
北阙深恩在,东林远梦知。日斜门掩映,山远树参差。
论道齐鸳翼,题诗忆凤池。从公亦何幸,长与佩声随。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想要找到一片幽静的地方来适应生活,还需要离开繁华的地方去实现它。就像秦始皇时代的人渴望尊贵的生活,而唐尧时期的普通人追求的是简朴的生活。
这个环境充满了秩序和宁静,阳光透过窗户照进书房,仿佛回到了一个更单纯的时代。新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转眼间已是午夜,距离那个万年前就已经存在的国度却似乎还有一段遥远的距离。
虽然心中藏着对宫廷生活的向往,但在东林书院中寻找的却是远离尘世纷扰的梦想。太阳即将落山,但眼中的景色依旧美丽如初。这地方并不华丽,但却像鸳鸯一样有共同的语言,能谈论共同的理想,也能一起写诗。如果可以一直跟随这个人,那么我将感到无比幸运,无论他走到哪里,我都愿意跟随。
去完善
释义
1. 皇甫曾:唐朝诗人,字孝常,为牛僧孺外孙。历官监察御史。工诗文。
2. 春和:指春天万物和顺生长之时。
3. 杜相公:即杜佑,唐朝中叶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财政家和军事家,唐德宗时期的宰相。
4. 长兴宅:位于唐都长安的宅第。
5. 诸宰执:指各位主要官员。
6. 秦官: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官员。
7. 鼎食:形容官员生活富贵,饮食丰盛。
8. 尧世:即唐尧时代,象征理想的政治环境。
9. 土阶:古代宫殿前的台阶,用泥土砌成,比喻简约的生活态度。
10. 戟户:门上挂有戟的府第,表示官员身份地位显赫。
11. 槐阴:槐树的树荫。
12. 书窗:读书用的窗户。
13. 竹叶:竹子叶子,这里寓意书卷。
14. 午夜漏:指深夜时间。
15. 万年枝:寓意长寿。
16. 北阙:古代皇宫北面的门楼,这里借指皇宫。
17. 深恩:深厚的恩情。
18. 东林: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之一,这里寓指道德修养之所。
19. 远梦知:对未来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期待。
20. 门掩映:门扉若隐若现的样子。
21. 山远树参差:远方的山峰和树木高低起伏。
22. 论道:讨论治国之道。
23. 齐鸳翼:共同飞行的鸳鸯翅膀,比喻亲密无间的同事关系。
24. 题诗:题写诗歌。
25. 凤池:指凤凰池,古代朝廷的高官重臣。
26. 从公:跟随领导,参与公务活动。
27. 佩声:玉佩碰撞的声音,这里是赞美官员的美好形象。
去完善
赏析
本诗是诗人皇甫曾在春日时分所创作的,用以描述他和杜相公一起迁移到长兴宅时的情景以及心境。全诗共八联,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联)以“欲向幽偏适,还从绝地移”开篇,表达了他们想要走向清幽偏僻的地方生活的愿望,同时也表现了他们在迁移过程中的决心。在这里,诗人用“秦官鼎食贵,尧世土阶卑”的对比来表达他们对权力和地位的看法,暗示了他们的淡薄名利和向往自然的情怀。
第二部分(第三、四联)主要描绘了新居的环境和景致。“戟户槐阴满,书窗竹叶垂”描绘了住宅周围茂盛的植物,充满了生活气息。接着,“才分午夜漏,遥隔万年枝”则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描绘,表达了他们对时间流逝的感受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第三部分(第五、六联)转而表达了他们对朝廷的忠诚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北阙深恩在,东林远梦知”表明了他们虽然身处远方,但对朝廷的恩情仍然铭记于心。而“日斜门掩映,山远树参差”则通过夕阳西下和山景的变化,传达出他们身处异乡的孤独感和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最后一部分(第七、八联)则是诗人对相公的赞美和自己心境的表达。“论道齐鸳翼,题诗忆凤池”意味着他们志同道合,共同探讨真理,抒发心中的感慨。而“从公亦何幸,长与佩声随”则表明了他们对这次搬迁的态度,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待。整首诗在和谐的氛围中结束,留下了深深的思考空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春和杜相公移入长兴宅,奉呈诸宰执》,是唐代诗人皇甫曾创作的一首描绘春日景象的诗歌。
首先,我们来看诗词的创作时间。诗题中的“杜相公”指的是唐朝宰相杜佑,他曾任检校司空、同平章事等职位。皇甫曾在《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有记载,他与杜佑生活在同一时期。因此,我们可以推测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后期,大约公元800年左右。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一时间段内与作者相关的人生际遇。皇甫曾是一位出身书香世家的文人,他的祖父皇甫牧曾为大理少卿,父亲皇甫晖任过节度使。然而,皇甫曾的仕途并不顺利,他一生中并未担任过显要职务,只在地方担任过一些下级官吏。这可能与当时社会竞争激烈、官场腐败严重等因素有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情。
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一时间段内与作者有关的时代相关背景知识。唐后期,政治腐化,宦官、藩镇和朝臣之间的权力斗争愈演愈烈。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文人士大夫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只能寄情山水、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这首诗正是反映了这一时代特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