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张仲甫
悲风生旧浦,云岭隔东田。伏腊同鸡黍,柴门闭雪天。
孤村明夜火,稚子候归船。静者心相忆,离居畏度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悲伤的风吹过古老的渡口,云雾环绕在遥远的田野之间。冬日里,我们共度伏祭和腊祭,共享着简单的饭菜,茅屋的门紧锁在风雪之中。夜晚降临,孤独的小村庄亮起灯火,孩子们翘首等待着回家的船只。内心宁静的人相互思念,离别让人畏惧时光的流逝。
去完善
释义
1. 寄:寄赠,这里是写诗送给某人。
2. 张仲甫:人名,不详。可能是作者的友人或亲人。
3. 悲风:悲伤的风声,这里用来形容作者的心情。
4. 旧浦:指作者过去生活的地方。
5. 云岭:云雾缭绕的山岭。
6. 东田:东方的田地。
7. 伏腊:古代两种祭祀的名称,分别用于春夏冬三个季节。这里泛指节日。
8. 鸡黍:鸡肉和黄粱米,这里泛指家常便饭。
9. 柴门:用树枝编成的门,这里指简陋的住所。
10. 雪天:下雪的日子。
11. 夜火:夜晚的火光,这里指灯火。
12. 稚子:小孩,这里指作者的子女。
13. 归船:回家的船只。
14. 静者:安静的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15. 相忆:互相思念。
16. 离居:离别居住的地方,这里指离家在外。
17. 畏度年:害怕度过一年,这里表示对时间的恐惧和对故乡的思念。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乡村冬景图,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首联通过“悲风”和“云岭”两个形象,展现了诗人所处的环境,以风声呼啸、山峦起伏的画面衬托出诗人的孤独感。颔联则描述了诗人与友人共度节日的美好时光,“伏腊同鸡黍”体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而“柴门闭雪天”则表现了乡村生活的简朴与宁静。颈联进一步展现农村的景象,“孤村明夜火”暗示夜晚的来临,灯火照亮了整个村庄,而“稚子候归船”则表现了村民们盼望亲人归来时的期待心情。尾联则表达了对友情的怀念,“静者心相忆”表示诗人与朋友心灵相通,彼此牵挂;“离居畏度年”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离别之后的时光难熬的感慨。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充分展示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和对友情的珍视之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张仲甫》是唐代诗人皇甫曾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唐朝贞元年间(785-805年)。在这个时期,唐朝的社会政治相对稳定,但经济、文化发展较为缓慢。
皇甫曾的一生主要活动在贞元时期,他历任县尉、刺史等地方官职,具有丰富的政治阅历。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曾多次远离家乡,前往各地任职。这种离家在外的经历使他对故乡产生了深厚的眷恋之情,这也成为他创作这首《寄张仲甫》的重要动力。
在与作者皇甫曾相关的时代背景方面,唐贞元时期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时期。一方面,唐朝历经安史之乱后的恢复,社会逐渐趋于稳定;另一方面,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尤其是宦官干政、藩镇割据等问题愈发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皇甫曾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命运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往往带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