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 其七
数日霶沱大雨,元来不落别处。
滴穿释迦鼻孔,浸烂弥勒眼睛。
溪涧岂能鱼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连日滂沱大雨,全然未洒它方。
水滴穿透了释迦鼻尖,浸泡了弥勒双眼。
溪流险壑难留鱼影,终究汇入大海翻涌波澜。
去完善
释义
1. "数日":连续多日
2. "霶沱大雨":指大雨滂沱,形容雨很大。
3. "元来":原来。
4. "不落别处":不落在其他地方。
5. "滴穿释迦鼻孔":释迦,即释迦牟尼佛;鼻孔,这里指佛像。
6. "浸烂弥勒眼睛":弥勒,未来佛;眼睛,这里也指佛像的眼睛。
7. "溪涧":小溪。
8. "岂能":表示反问的语气。
9. "鱼得住":鱼儿在这里生活得安稳。
10. "大海":海洋。
11. "波涛":波浪。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富有哲理和寓言性的古诗。作者以自然界的大雨、水滴以及江河湖泊的鱼儿为喻,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规律和生命循环的道理。
“数日霶沱大雨,元来不落别处。”两句诗描绘了连续不断的大雨现象,同时指出这一现象并非仅限于某一处。这是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慨,也是对生命和世界规律的思考。
“滴穿释迦鼻孔,浸烂弥勒眼睛。”这两句诗运用夸张和寓言的手法,描述了水滴的力量和坚持。虽然看似微弱,但滴水可以石穿,水滴也可以穿过佛祖的鼻孔,这寓意着个体力量的强大和在持续作用下产生的惊人效果。
“溪涧岂能鱼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这两句诗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即使鱼在溪流里游弋,最后也还是要回到大海中成为波涛的一部分。这是生命的流动性和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的象征。
整首诗以其寓意的表达,使读者感受到深刻的生命哲理:万物皆有其道,无论强弱,皆需遵循自然的规律,这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 其七》是南宋诗人释善果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87年,正值南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民生疾苦。
释善果,本名赵构,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家庭,曾担任南宋皇帝。然而,他在位期间,国家内外交困,北方的金国不断侵扰,国内官僚腐败严重,人民生活困苦。赵构在位后期,政治日渐腐化,民间疾苦日甚一日。面对这样的困境,他感到力不从心,对现实深感无奈和痛心。
在这首诗中,释善果以佛教的教诲来劝诫世人要淡泊名利,看透世事,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他以“雪里梅花春不早”比喻人生的短暂与无常,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深深的感慨。同时,他也呼吁人们要像“无根树”一样,超脱世俗的烦恼,追求精神的解脱与升华。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