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
一年倐已尽,四序循无端。
儿女竞别岁,随蔬具杯盘。
长歌感时节,却羡僮仆欢。
明朝四十六,重把青铜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一年转眼就过去了,四季轮回没有尽头。
孩子们争着过年,随着时令准备了各种菜肴。
感叹时光匆匆,却不禁羡慕起家中的仆人(因为新年到来,他们也可以放假休息)。
明天就是四十六岁了,重新审视自己,如同青铜器一样历经沧桑而愈发珍贵。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除夕:农历每年最后一天的夜晚。
2. 倐已尽: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3. 四序:指春、夏、秋、冬四季。
4. 无端:没有开头,无缘无故。
5. 竞别岁:争抢告别旧年。
6. 随蔬:用素菜招待客人。
7. 杯盘:酒杯和盘子。
8. 长歌:唱歌表示感叹。
9. 时节:季节。
10. 却羡:羡慕。
11. 僮仆欢:奴隶们的快乐。
12. 明朝:明天。
13. 四十六:指的是作者当时的年纪。
14. 重把青铜看:再次观看铜镜,暗示对岁月的感慨。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除夕夜情景的诗词。诗人以自然的四季更迭起笔,为全诗营造出一种时光荏苒的氛围。紧接着描述了家人团聚、共庆佳节的场景,透露出一股浓厚的亲情。而后诗人以长歌抒发感慨,表达了自己对时光的感叹以及对家庭的向往。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在新的一年里继续审视人生,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的意愿。整首诗词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充分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除夕》是宋代诗人冯山的一首五言律诗,描述了人们在除夕夜欢度佳节的情景。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60-1279年间的宋朝时期,当时的宋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人们过着安定祥和的生活。冯山本人作为一位士大夫,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对民众生活和社会风俗有着深厚的关切和关注。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能够看到他对民间生活的细腻描绘和对人生百态的独到见解。除夕之夜,万家团圆,灯火辉煌,鞭炮声此起彼伏,一片热闹繁华的景象。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激发了冯山的创作灵感,使他能够以诗的形式生动地记录下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