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晓色,调寄如梦令
万树团圞笼雾。旭影彤云遮护。人起不惊鸥,负手堤边轻步。清趣。清趣。领得一湖风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万棵树木团团围住形成如笼烟雾的效果。阳光透过雾气映出红霞的景象好像在守护这里。人们起来不会惊动海鸥,因为他们很轻柔地行走在堤坝上。这其中的乐趣是那么的清新自然,仿佛是带领我们领略了一湖的美丽和湿润。
去完善
释义
1. 万树:指众多的树木。
2. 团圞:团团圆圆的意思。
3. 笼雾:被雾气笼罩。
4. 旭影:初升的太阳。
5. 彤云:彩云;红霞。
6. 人起不惊鸥:人们起床活动不会惊动水边的鸥鸟。
7. 负手:背着双手。
8. 堤边:河岸。
9. 清趣:清新的情趣。
10. 领得:感受到。
11. 一湖风露:整个湖泊的风和露水。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如梦令·晓色》描绘了一幅宁静的清晨画面,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对景物细致的观察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富有生活气息和浓厚诗意的场景。
首句“万树团圞笼雾”,写出了雾气弥漫、树木环绕的景象,为整首诗营造了朦胧而又浪漫的气氛。接下来的“旭影彤云遮护”则通过红霞、彩云等元素,进一步展现了清晨绚丽的景象。
紧接着,诗人写道:“人起不惊鸥”,形象地描述了人们在清晨醒来时,静静地欣赏着湖边美景,并不去惊扰栖息在湖边的鸥鸟的画面。随后,“负手堤边轻步”这句则以细腻的动作描绘,表达了诗人信步于湖边的闲适心情。
而后两句“清趣。清趣。领得一湖风露”则是诗人对这一画面的情感升华,他以“清趣”一词概括了这一宁静美丽的清晨,同时也传达了自己享受着大自然恩赐的清新韵味的心情。
整体而言,这首《如梦令·晓色》以其独特的手法、清新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如梦令·晓色》是清朝著名诗人王照的作品,创作于康熙年间。
此时,正值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的鼎盛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康熙皇帝文治武功,励精图治,推动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和文化繁荣。然而,随着国家繁荣昌盛的到来,社会中也开始涌现出种种矛盾和危机。例如,科举制度的僵化、士人阶层的腐败、政治斗争的激烈等问题日益严重。
与此同时,王照作为一位有着敏锐洞察力的诗人,他在这首诗中以晓色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生际遇的感慨,表达了对于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担忧。在诗中,王照以晓色为引子,描绘了拂晓时分的景象,并通过对“晓色”这一自然景观的观察,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他认为,人生的境遇如同这晓色一般,看似光明实则短暂,充满了无常和无奈。这种对生命无常的感慨,既体现了王照作为一个文人的敏感和才情,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普遍心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