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赠南郑彭翼仲,调寄西江月
咫尺仙源有路,此中人不知秦。数家临水自为邻。三斗俗尘扑尽。莫说蒹葭倚玉,忘形尔我无分。绿杨宜作两家春。沾得流风余韵。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附近就是那个仙境般的地方,那里的人们并不了解外界的纷扰。有几户人家临近水边过着平静的生活,把世俗的烦恼都抛在了脑后。不要说那些美人依靠着玉树一样的美景,我们之间的情谊已经超越了外在的形象。绿色的杨柳成为了我们共同的风景,带给了我们无尽的欢乐和韵味。
去完善
释义
1. 西江月:词牌名,此调源于唐代教坊曲,双调五十字,平仄两协。
2. 南郑:即今中国陕西省汉中市。
3. 彭翼仲:南宋抗金将领。
4. 咫尺仙源:形容距离很近。
5. 秦:指战国时期的秦国。
6. 三斗俗尘:意指抛弃尘世的纷扰。
7. 蒹葭倚玉:喻指贤才与显贵相互依靠。蒹葭,荻与芦的合称。
8. 忘形尔我:形容人与人关系亲密不拘礼节。
9. 流风余韵:遗留的风气和韵致。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寓情于景、意蕴丰富的诗。诗人以“咫尺仙源有路”起笔,描述了离仙源仅咫尺之遥的现实场景,暗示了与理想境界的接近。接着以“此中人不知秦”表达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并不了解身处的美好境地,暗含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考。“数家临水自为邻”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生活画卷,体现了人们的纯朴和友善。而后诗人以“三斗俗尘扑尽”展现出他渴望摆脱世俗纷扰的愿望。下片中“莫说蒹葭倚玉,忘形尔我无分”,表明了诗人希望人们能够抛开身份地位的差异,亲密无间地相处。最后“绿杨宜作两家春。沾得流风余韵”则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友谊长存的期许。全诗表达出作者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赞美,以及对生活中真挚情感的珍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词名为《西江月·赠南郑彭翼仲,调寄西江月》,由南宋词人王照创作于公元1240年前后。这个时期是南宋时期,也是金国灭亡、蒙古帝国崛起的时期。王照的一生都生活在战乱之中,他在南宋末期度过了他的少年和青年时期,见证了南宋的衰落和蒙古帝国的强大。
在公元1240年左右,南宋疆土日渐缩小,蒙古大军南下,战局紧张。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王照作为一个爱国诗人,对国家的命运深感忧虑。而彭翼仲作为南郑(今陕西汉中)的地方官员,也在为保卫家乡而努力。于是,王照以《西江月》的词牌,创作了这首词,表达了对彭翼仲的敬意和支持,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于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