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人之岭南
关山迢遰古交州,岁晏怜君走马游。
谢氏海边逢素女,越王潭上见青牛。
嵩台月照啼猨曙,石室烟含古桂秋。
回望长安五千里,刺桐花下莫淹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遥远的古代交州之地,群山连绵不绝;岁月悠悠,岁末时节我因牵挂而再次骑马出游。在沿海一带,有幸与美丽的谢氏女子相遇;在越王的池塘边,又见到一头青色的水牛。
晨光初照,嵩台上猿猴悲啼,月亮映照着它;石室里烟雾弥漫,古老的桂树染上了秋天的颜色。回首遥望长安的五千里路,不要沉溺于刺桐花的美丽,该启程了。
去完善
释义
1. 关山:指位于两地之间的山脉或险阻之地。
2. 迢遰(tiáo dì):遥远的样子。
3. 交州:古代中国南部的一个地理区域,位于今日的广东、广西一带。
4. 岁晏:一年将尽的时候。
5. 怜:此处为动词,意为“同情”或“怜悯”。
6. 走马游:骑马巡游。
7. 谢氏海边:指谢安在海边游玩的地方。
8. 素女:传说中的仙女。
9. 越王潭:指越王勾践在会稽山下的水池。
10. 青牛:比喻仙人骑乘之物。
11. 嵩台:古代的仙山名。
12. 啼猿:猿猴的鸣叫。
13. 曙:曙光,破晓之时。
14. 石室:指山中石屋。
15. 古桂:古老的桂树。
16. 回望:回头远望。
17. 长安:古代中国的首都之一,此处借指京城。
18. 五千里:泛指距离之遥远。
19. 刺桐花:一种花卉,盛开于南国。
20. 淹留:在此处意为“久留”。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郢为送别友人前往岭南而作。首联以“关山”、“古交州”等词描绘出地域辽阔的景象,暗示了友人行踪的遥远。颔联则通过描述两位神话人物(谢氏海边逢素女和越王潭上见青牛)来表现岭南地区浓厚的神秘色彩和历史底蕴。颈联运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自然景色,如“嵩台月照啼猿曙”中的月色与猿啼交织,构成一幅静谧的画面;“石室烟含古桂秋”中的石室、古桂则营造了历史的沧桑感。尾联则以“回望长安五千里”表达作者与友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并劝诫友人在“刺桐花下莫淹留”,以免流连异地的美景而导致归期遥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人之岭南》是唐代诗人李郢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在唐宪宗时期,唐朝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被誉为“元和盛世”。
李郢生活在这一时期,他的生平事迹并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据推测,他可能是一位官员或文人墨客。在元和年间,他游历了许多地方,结交了许多朋友。在这首诗中,他表达了与朋友分别的感伤之情,同时也表现了对友情的珍视。
在《送人之岭南》这首诗中,李郢描绘了岭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表达了对友人即将远行岭南的担忧和关心。这首诗反映了他对友情的重视和对朋友的关爱,同时也体现了他对生活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