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初春出游应令
鸣笳出望苑,飞盖下芝田。水光浮落照,霞彩淡轻烟。
柳色迎三月,梅花隔二年。日斜归骑动,余兴满山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鸣响胡笳走出一望无际的园林,轻驾快马飞驰过一片草地。阳光照射在水面上,泛起波光粼粼,霞光透过淡淡轻烟。柳树发新芽迎来阳春三月,而梅花的季节已经过去两年。太阳渐渐西斜,骑马的人开始回家,他们带着满满的快乐和满足,漫步在这座山川之间。
去完善
释义
1. "鸣笳":指用竹管做的胡笳乐器发出的声音,古人用于引导军队或开道用。这里象征开始游春。
2. "望苑":古时的皇家禁苑,后泛指皇家园林。
3. "飞盖":指疾行的车辆。
4. "芝田":传说为仙人的田地,这里可能是对农田的美称。
5. "落照":即将落下的太阳。
6. "霞彩":晚霞的颜色。
7. "轻烟":淡淡的烟雾。
8. "柳色":嫩绿的柳树颜色。
9. "三月":古代农历的三月份是春天。
10. "梅花":一种春季开花的植物。
11. "余兴":游春结束后的喜悦心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初春时节出游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以及对自然景色的赞美。首联“鸣笳出望苑,飞盖下芝田”,通过写出行游的车马仪仗,表达了诗人在春天里出游的喜悦之情。望苑是皇宫外的园林,象征着诗人地位的高贵;飞盖则指华美的车盖,寓意着出行的气派。这里展现了诗人出游时的豪爽气度和尊贵身份。
颔联“水光浮落照,霞彩淡轻烟”,用落日余晖中倒映在水面上的光点和天际飘荡的霞彩、轻烟,形象地描绘了初春时节的柔和光线与朦胧景象。诗人通过对光线变化的捕捉,表现了春天的温暖和柔润,也表达了出对美景的陶醉之感。
颈联“柳色迎三月,梅花隔二年”,写出了春季万物复苏的景象。柳树新发绿芽预示着春天的到来,而梅花凋谢则暗示着冬天的离去。诗人以柳色和梅花为象征,勾勒出春冬交替的画面,展现了时光流逝的自然规律以及诗人对季节变换的敏锐观察。
尾联“日斜归骑动,余兴满山川”,描述了游玩结束的时刻,太阳即将落山,游人踏上归程,但欢愉之情仍洋溢在山川之间。此处诗人借日斜的景致表达了出游的喜悦心情,同时传达了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整首诗将游春的愉悦情感与诗人的才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春日出游图。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奉和初春出游应令》是隋朝诗人李百药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隋文帝开皇年间(约公元581-600年)。
在开皇年间,隋文帝推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使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人墨客们纷纷抒发自己的家国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李百药作为当时的一位著名文人,他的诗才横溢,作品风格独特。在这首《奉和初春出游应令》中,他以初春为背景,描绘了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美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在此时期,李百药的人生际遇也颇为坎坷。他曾担任过多个官职,后因得罪权贵而被贬为庶民。但他始终坚守文人的气节,以诗文抒发自己的感慨。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诚以及对人生的感悟。这些情感都在《奉和初春出游应令》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