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令
春去牡丹空。谁继芳秾。彩云香散画阑风。唤起诗人供一笑,绝艳难逢。题品断肠中。心事谁同。千年溱洧自流东。折得芳华人不见,幽恨无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光已逝牡丹凋落。谁能继承这繁盛的牡丹之美呢?如彩云般的花朵在风中散去,如同画阑中的风景渐渐消失。这美丽的景色唤起了诗人的笑容,但这样绝美的花景却难以再遇。我在诗中抒发断肠的心事,可又有谁能懂我呢?千年的溱水和洧水静静地流淌在东边。虽然我曾亲手摘下那美丽的花儿,但却无法看到它,这让我心中充满了深深的遗憾。
去完善
释义
1. 春去:春天的离去。
2. 牡丹:一种花名,这里指代春天盛开的花卉。
3. 空:形容花卉凋谢后的景象。
4. 谁继:谁能够接替或继承。
5. 芳秾:花朵繁茂艳丽的样子。
6. 彩云:比喻牡丹花的色彩斑斓。
7. 香散:花香消散。
8. 画阑:有画的栏杆,这里指装饰过的花园。
9. 唤起:吸引,引起注意。
10. 诗人:喜欢诗歌的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11. 供一笑:提供娱乐和愉快的心情。
12. 绝艳:极美的花朵。
13. 题品:评价,品评。
14. 断肠:形容极度悲伤的情绪。
15. 心事:心中的想法和感受。
16. 谁同:与谁共同分享。
17. 溱洧:中国河南省两条河流的名字,这里泛指河流。
18. 自流东:河水自然向东流淌。
19. 折得:采摘或折取。
20. 芳华人:美丽的花朵。
21. 不见:看不见。
22. 幽恨:深藏在心底的怨恨。
去完善
赏析
《浪淘沙令》是宋代诗人王旭的一首词作。这首词以春天的逝去和牡丹花的凋零开篇,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消逝的感慨。接下来的“彩云香散画阑风”描绘了牡丹花凋谢的场景,同时也暗示了时光流逝的无情。
接下来,作者用“唤起诗人供一笑,绝艳难逢”来形容牡丹花的美丽,表达了对美好事物难以持久的惋惜之情。而在下片中,作者则以“题品断肠中”表达了自己的忧伤之情。作者在诗中表示,他的心事无人能懂,只有千年的溱洧河水依旧向东流淌,象征着时间的不息。
最后两句“折得芳华人不见,幽恨无穷”则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于失去美好的遗憾和无奈。整首词通过对春天、牡丹花和诗人情感的描述,深刻地展现了人生无常、美好易逝的主题,令人深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浪淘沙令》是北宋词人王旭的一首著名词作。此词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060年左右,即北宋时期。
在创作这首词时,王旭正处于中年时期,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功名无望,因此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不少挫折。然而,他并没有被现实的压力所击垮,反而将这种情感融入到词作之中,表达出他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
北宋时期,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繁荣的阶段,尤其是词这一文学形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当时的社会风气较为开放,文人墨客们喜欢在酒楼、茶馆等地相聚,谈论诗文,抒发胸臆。在这种背景下,王旭创作了这首《浪淘沙令》,表达了他在人生道路上的困惑和感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