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金鹅山人沈师鲁
金鹅山中客,来到扬州市。买药床头一破颜,
撇然便有上天意。日月高挂玄关深,金膏切淬肌骨异。
人皆食谷与五味,独食太和阴阳气。浩浩流珠走百关,
绵绵若存有深致。种玉不耕山外非内粹。凿儒关决文泉彰,
风雅因君不复坠。光不外照刃不磨,回避人间恶富贵。
三日四日五六日,盘礴化元搜万类。昼饮兴酣陶天和,
夜话造微□精魅。示我插血不死方,赏我风格不肥腻。
肉眼不识天上书,小儒安敢窥奥秘。昆仑路隔西北天,
三山后浮不著地。君到头来忆我时,金简为吾镌一字。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山中的金鹅客,来到扬州城,
买到的药如新颜焕发,生命似乎也都有了新的意义。
人们都在追求五谷和五味的满足,却只有他,致力于寻找那阴阳相融、天地之和的气韵。
它好似一道滔滔不绝的泉水,流入生命的各个角落,带给人无尽的力量和智慧。
因为君子的存在,文化的风雅才得以延续。
就像那明月光辉,并非为了照耀,只是自身的光辉而已;他的行动,也是对世俗荣华富贵的避让。
度过了三五六日的时光,他们游历在生命的源头,探寻着世界的奥秘。白日里尽情畅饮,夜里则尽情畅谈天地之事。
他告诉我那些神奇的永生之术,我则回报以清雅之风,不流于媚俗。
对于这来自天上的智慧,世俗之人又如何能懂得?我又怎敢轻易去揣测其中的深奥之处呢?
那位来自远方的金鹅山人,未来有一天,当他回忆起我的时候,请让他用金色的纸片为我留下一句话。
去完善
释义
1. 金鹅山人:指诗人沈师鲁的别号,因其居所附近有金鹅山而得名。
2. 扬州市:指当时的繁华都市扬州。
3. 药床头一破颜:形容沈师鲁相貌粗犷但富有才情。
4. 撇然:猛然、突然的样子。
5. 上天意:指天赋、才华。
6. 日月高挂玄关深:形容沈师鲁才学深厚,难以企及。
7. 金膏:传说中的仙药,这里指沈师鲁的才学犹如仙药。
8. 切淬肌骨异:形容沈师鲁的独特气质。
9. 人皆食谷与五味:人们通常以五谷杂粮和五味调和来维持生命。
10. 独食太和阴阳气:这里指沈师鲁摄取天地间的精气来滋养身心。
11. 浩浩流珠走百关:形容沈师鲁学识渊博,犹如珍珠般闪耀。
12. 绵绵若存:形容沈师鲁的才学深远而难以捉摸。
13. 种玉不耕山外非内粹:比喻沈师鲁坚守内心修养,不拘泥于世俗纷扰。
14. 凿儒关决文泉彰:指沈师鲁发掘儒家经典,发扬文学创作。
15. 风雅因君不复坠:赞扬沈师鲁使得文学之风得以延续。
16. 光不外照刃不磨:形容沈师鲁不追求名利,保持内心的纯洁。
17. 三日四日五六日:表示时间漫长,形容沈师鲁醉心学问的过程。
18. 盘礴化元搜万类:描述沈师鲁潜心钻研万物之理。
19. 昼饮兴酣陶天和:表示沈师鲁饮酒畅聊,抒发豪情壮志。
20. 夜话造微□精魅:描述沈师鲁在夜晚探讨深邃玄妙的道理。
21. 示我插血不死方:指沈师鲁向我展示神奇的养生之道。
22. 赏我风格不肥腻:赞美沈师鲁的品格高雅不俗。
23. 肉眼不识天上书:讽刺那些见识浅薄的人无法理解沈师鲁的高尚品质。
24. 小儒安敢窥奥秘:自嘲自己作为一个小儒,不敢妄加揣度沈师鲁的才华。
25. 昆仑路隔西北天:暗示两人地位悬殊,难以相聚。
26. 三山后浮不著地:表示沈师鲁身处仙境般的境地。
27. 君到头来忆我时:期待沈师鲁日后还能想起自己。
28. 金简为吾镌一字:希望沈师鲁能在金简上为自己留下一句赞语。
去完善
赏析
本诗描述了金鹅山人沈师鲁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境界追求,表达了他对沈师鲁的敬仰之情。首联点明沈师鲁从金鹅山来到了扬州,通过“买药床头一破颜”体现他注重修炼、延年益寿的方式。颔联则描绘了沈师鲁修道的情景:日月高悬在玄关之上,金膏在肌骨间淬炼,体现出他的刻苦修炼以及深沉的内心世界。颈联则强调了他人皆食五谷五味,而沈师鲁却独自享受太和阴阳之气,流露出他不同于常人的气质。接下来,诗人描述了沈师鲁修炼的过程中,体内的真气犹如流动的水珠,从内到外,充满生命活力,并且在修炼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然后,诗人写道:“种玉不耕山外非内粹。凿儒关决文泉彰,风雅因君不复坠。”表达了沈师鲁不仅在修炼上有所成就,而且对于儒家文化的研究也颇有见地,使得风流雅致得以传承,让诗人感到钦佩。随后,诗人描绘了与沈师鲁多日畅谈的美好情景,称赞他的言论深入骨髓,充满了智慧。接下来,诗人提到沈师鲁向他展示的神秘养生之道,对他的风采表示赞美。
尾联中,诗人表达了自己虽然学识有限,无法理解沈师鲁的智慧,但坚信终有一天,沈师鲁会记住他们之间的情谊,并在神秘的昆仑路上为他刻下深深的印记。整首诗以独特的方式赞美了沈师鲁的独特魅力和生活态度,使读者感受到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金鹅山人沈师鲁》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卢仝所作,具体时间没有明确记载,但大致可以推测在8世纪至9世纪之间。卢仝生活在唐朝晚期,这个时期政治腐败,战乱频繁,民生疾苦,因此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卢仝本人是一个非常有才情和抱负的文人,他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民生疾苦,常常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关注和批判。他与沈师鲁交情深厚,因此在得知沈师鲁离世的消息后,写下了这首悼念诗。
在这首诗中,卢仝通过对沈师鲁生前的描绘,表达了对逝者的深深怀念和对生活的感慨。同时,他也借沈师鲁之死,揭示了那个时代社会的不公和民众的苦难,表现出对现实社会的深深忧虑和对未来的期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