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冲表之公实野步
四山矗矗野田田,近是人烟远是村。
鸟外疏钟灵隠寺,花边流水武陵源。
有逢即画元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
闲看插秧欲忘返,杖藜徙倚到黄昏。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四周山峰环绕,田野宽广无边,近处可见人家,远处则是村庄。在鸟儿飞过的远方,传来灵隐寺稀疏的钟声;在繁花盛开的地方,流淌着如同桃花源一般的河流。眼中所见的都是自然的画作,无需画笔描绘;心中所感皆为诗篇,即使不言也已诗意盎然。闲暇时欣赏插秧的人儿,让人陶醉得几乎忘记了时间,手中的拐杖和木杖伴随着我在夕阳下漫步。
去完善
释义
1. 四山矗矗:形容周围的山峰巍峨高耸的样子。
2. 野田田:田野里的稻田一片片相连的景象。
3. 灵隠寺:位于杭州西湖南面的灵隐山麓,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
4. 武陵源:这里指桃花源的入口,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所在地。
5. 有逢即画:指的是沿途所见的风景如画。
6. 元非笔:并非是笔墨所能描绘出来的。
7. 杖藜:手持拐杖。杖藜徙倚:在黄昏时分漫步徘徊。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乡村田园风光的七言律诗。诗人以四句一景的手法,展现了春天田野的美景和宁静的乡村生活。首先,诗人描述了四面环山的田野景色,近处有人家炊烟,远处有村庄掩映在绿树丛中。接着,诗人又以鸟声之外传来稀疏的钟声,暗示了附近的灵隠寺;溪水傍花流淌,让人想起桃花源的景象。接下来的两句“有逢即画元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表达了诗人因景生情的喜悦,他觉得自己亲眼看到的风景已经足够美丽,无需再用笔墨去刻意描绘。最后,诗人感叹在欣赏农民插秧的过程中几乎忘却了时间的流逝,直到黄昏时分,才拄着拐杖在田间流连忘返。这首诗语言质朴,充满了浓厚的田园气息,表现了诗人在自然美景中的愉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冲表之公实野步》是南宋诗人洪炎的作品,作于公元1165年。此时正值宋孝宗时期,南宋与金国正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
在这一年,洪炎的好友陈师道逝世,他的去世对洪炎产生了很大的触动,促使他反思人生、寄情山水,表达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南宋朝政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洪炎受时代氛围的熏陶,对田园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心境体现在该诗的创作中。
在诗歌中,洪炎描绘了与好友们一起郊外漫步的场景,表达了对春光易逝的感慨和对友情的珍惜。通过对乡村风光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向往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
总的来说,这首《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冲表之公实野步》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融合了诗人对朋友离去的悲痛、对时代的忧虑以及热爱自然的情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