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公实雷雨
惊雷势欲拔三山,急雨声如倒百川。
但作奇寒侵客梦,若为一震静胡烟。
田园荆棘漫流水,河洛腥膻今几年。
拟扣九关牋帝所,人非大手笔非椽。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惊人的雷声仿佛要拔起三座山峰,急促的雨声如同百川汇入大海。
它只会给客人带来寒冷的梦境,如果能更震撼一些或许能平息战乱的硝烟。
田园中满是荆棘,乱流横生,河洛之地已被血腥味笼罩多年。
我打算向天宫报告这一景象,然而我并非大手笔,无法写出那么伟大的诗篇。
去完善
释义
1. 次韵:依原诗的韵脚和用韵次序进行和诗。
2. 三山:指安徽境内的三座山,分别是黄山、庐山和雁荡山。这里代指整个江南地区。
3. 百川:泛指众多的河流。这里用“倒百川”比喻雷雨的声音之大。
4. 奇寒:严寒。
5. 胡烟:胡尘,即战争的硝烟。
6. 田园荆棘漫流水:形容田园被战火破坏后的景象。
7. 河洛:河南洛阳一带,是古代的政治中心。这里借指战乱的中心地带。
8. 腥羶:鱼腥味和羊膻味,这里用来形容战场上的血腥气味。
9. 九关:指天宫的九道门。
10. 帝所:天帝的住所。
11. 大手笔:指有很高文学才华的人。
12. 非椽:表示不是写作的好时候。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次韵公实雷雨》是宋朝诗人洪炎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描绘了雷雨交加的景象,同时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形势和个人命运的忧虑。
首联“惊雷势欲拔三山,急雨声如倒百川”,以雷霆万钧之势展现出雷雨的磅礴景象,凸显出大自然的威力。诗人通过“拔三山”和“倒百川”的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雷雨的气势,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这一惊心动魄的场景之中。
颔联“但作奇寒侵客梦,若为一震静胡烟”,诗人由雷雨联想到边疆的战事。他想象着这场雷雨可能带来寒冷的空气,使远在他乡的将士感受到寒冷。同时,他也希望这场雷雨能够平息边疆的战事,让国家恢复安宁。
颈联“田园荆棘漫流水,河洛腥膻今几年”,诗人关注民生,忧虑战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他看到田园荒芜,河水污染,反映出战争的残酷和对百姓的摧残。诗人以此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同情。
尾联“拟扣九关牋帝所,人非大手笔非椽”,诗人渴望上达天听,为国家和百姓谋求福祉。然而,他意识到自己并非大才,无法承担起这个重任。这使得诗人产生了深深的无力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韵公实雷雨》是北宋诗人洪炎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07年,正值北宋时期。在这一年里,洪炎受到了他的好友黄庭坚的启发,开始关注自然现象和气候变化,从而创作了许多描绘自然景色的诗篇。
在这段时间内,洪炎的人生际遇较为平静。他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成年后,他在仕途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他与黄庭坚等文人志士交往甚密,共同探讨诗歌创作的奥秘。
在同时间段内,北宋正处于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期。社会风气相对开放,文人墨客们热衷于诗歌创作,互相唱和,形成了独特的诗人群体。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洪炎的作品受到当时文坛的广泛关注,被誉为“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