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歌
白首何老人,蓑笠蔽其身。避世长不仕,钓鱼清江滨。
浦沙明濯足,山月静垂纶。寓宿湍与濑,行歌秋复春。
持竿湘岸竹,爇火芦洲薪。绿水饭香稻,青荷包紫鳞。
于中还自乐,所欲全吾真。而笑独醒者,临流多苦辛。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白发苍苍的老翁,头戴斗笠身穿蓑衣,
他选择了远离尘世,终身不仕,在清江边垂钓为乐。
沙滩明亮处洗脚濯足,山月下安静地垂钓;
寄居在水急滩头,边走边歌度过了多少个春秋。
他用湘岸的竹子做鱼竿,用芦苇洲上的柴火烧饭,
清水煮熟了喷香的稻米,青色的荷叶包着紫鳞鱼。
他自己乐于这样的生活,追求的是保全真实的自我,
而那些自以为清醒的人,却只能在河边痛苦挣扎。

去完善
释义
1. 蓑笠:用草或棕毛编织的帽子和披肩,古人用来防雨遮太阳,是渔民或农民的日常穿戴。
2. 清江滨:清江河畔。清江指清水江,源出贵州,流经湖南西部,汇入洞庭湖。
3. 浦沙:水边沙滩。浦指水边。
4. 湍与濑:水流急的地方。湍指急流,濑指水流中有石头的地段。
5. 湘岸竹:湖南省湘江边的竹子。
6. 爇火:点燃柴火。
7. 芦洲薪:芦苇丛中的柴火。
8. 紫鳞:紫色的鱼鳞,这里指有紫色鳞片的鱼类,如鳜鱼。
9. 独醒者:单独清醒的人,这里指那些努力追求功名的人。

去完善
赏析
《渔父歌》描绘了渔夫老者在江水清滨钓鱼的形象,展示了他远离世俗纷扰、生活自由恬淡的一面。诗人以诗人的视角呈现了在自然环境中怡然自得的生活场景,展示了诗人在现代社会中向往原始生活的理想愿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渔父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颀所创作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在公元7世纪末到8世纪初,这个时期正是唐朝的鼎盛时期。
在这个时间段内,李颀的人生经历颇为丰富。他曾担任过太学博士、尚书郎等官职,后来因厌倦官场纷争而辞官归隐。他的诗才横溢,作品多描绘山水田园风光和隐居生活,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纷争的厌恶。
与此同时,唐朝初期的社会背景也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当时的社会风气较为开放,士人阶层热衷于诗歌唱和,文学作品多以描绘山水田园和隐逸生活为主题。这种氛围为李颀的诗才发挥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