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马叹
羸马行迟迟,顽童去我远。时时一回顾,不觉白日晚。
路傍豪家宅,楼上红妆满。十月庭花开,花前吹玉管。
君当未贵日,岂不常屯蹇。如何见布衣,忽若尘入眼。
布衣岂常贱,世事车轮转。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瘦弱的马儿走得很慢,幼稚的少年离我远去。时常回头看一眼,不知不觉太阳已经西下。路边的豪宅,楼上的女子们都妆容精致。十月的庭院里花儿盛开,有人在花前吹奏着玉管乐器。你在尚未显贵的时候,岂不知那也是困厄的时光?为什么看到普通的百姓,却好像眼中落入了尘埃?普通百姓并非永远低贱,世界万事都在不断变化中。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刘驾:唐代诗人。
2. 羸马:瘦弱的马。
3. 行迟迟:行动缓慢。
4. 顽童:此处指孩子或青年。
5. 白日晚:太阳落山,天色渐暗。
6. 豪家:富有权势的人家。
7. 红妆:女子的盛装。
8. 玉管:一种乐器,类似竹笛。
9. 未贵日:地位尚未显贵的时候。
10. 屯蹇:艰难困苦的境地。
11. 布衣:平民百姓。
12. 车轮转:比喻事物不断变化。
去完善
赏析
《上马叹》是一首描绘社会阶层与世俗偏见的诗歌。诗人刘驾通过对一个寒微之士骑马经过富人家门的情景描述,展示了富贵人家的豪奢生活,以及他们对贫穷者的不屑和轻视。然而,诗人认为人生际遇无常,富贵荣华并非恒久,而布衣百姓也并非永恒贫贱。世事如车轮转动,时机和命运随时可能发生转变。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不公的感慨和对人们勿以貌取人的呼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上马叹》是唐朝诗人刘驾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晚唐时期,此时的社会局势相对稳定,但国力已经大不如前,诗歌的文化艺术成就也有一定程度的下滑。刘驾在这样的背景下,凭借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写下了这首悲壮的《上马叹》。
刘驾的一生充满坎坷,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及第。这使得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民众的生活疾苦有了更多的同情。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这一局面,让人民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然而,他的理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难以实现,这使他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和无奈。
在刘驾所处的时代,晚唐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刘驾对这种现象感到痛心疾首,但他又无力改变现状,只能借诗抒发自己的感慨。他在《上马叹》中写道:“战袍未脱甲犹在,昨日战馀今日罢。”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他认为战争只会给百姓带来痛苦,而不会解决任何问题。因此,他希望统治者能够停止战争,让人民过上安宁的日子。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