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宇文裔山寺读书院
读书林下寺,不出动经年。草阁连僧院,山厨共石泉。
云庭无履迹,龛壁有灯烟。年少今头白,删诗到几篇。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树林下的寺庙中阅读,我已经多年未曾出门。我的茅屋与僧院相连,而厨房则与山泉相伴。
云端上没有人的足迹,只有龛壁上的烛烟袅袅升起。曾几何时,我还是年轻的模样,如今头发都已斑白,我还在不断地删减着诗篇,到底已经进行了多少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宇文裔:作者的朋友,可能是一个隐居的文人或者和尚。
2. 山寺:指宇文裔所在的寺庙。
3. 读书院:山寺中的读书地方。
4. 林下:树林下面,这里指山林之中。
5. 不动:不外出。
6. 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
7. 草阁:简陋的小屋。
8. 僧院:和尚居住的院落。
9. 山厨:山间的厨房。
10. 石泉:山泉。
11. 云庭:云端的平台,形容高洁的地方。
12. 无履迹:没有人的脚印。
13. 龛壁:供奉佛像的小屋墙壁。
14. 有灯烟:表示有僧人在这里修行。
15. 年少:年轻时。
16. 今头白:现在头发都白了,表示已经年迈。
17. 删诗:写诗。
去完善
赏析
《题宇文裔山寺读书院》是一首描绘诗人于鹄在山寺读书生活的诗。在诗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潜心修道的氛围。
首联“读书林下寺,不出动经年”,描述了诗人于山寺之中专心致志地读书,长久不出户外。诗人以此表达对书籍的深深热爱和对自己学业的执着追求。
颔联“草阁连僧院,山厨共石泉”,通过草阁、僧院、山厨、石泉等意象,展现了山中书院的清幽环境。这为诗人提供了一个远离喧嚣、亲近自然的理想读书场所。
颈联“云庭无履迹,龛壁有灯烟”,表达了书院的静谧与古朴。在这里,诗人不受世俗纷扰,心境宁静如水。而龛壁上的灯烟,则象征着书院的庄重与神秘。
尾联“年少今头白,删诗到几篇”,揭示了诗人因专注学业、埋头苦读,以至于满头白发。同时,这也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学问成果的自谦态度。
整首诗通过对山寺读书院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身处其中所体验到的那份恬静、安谧与宁静。而诗人全身心投入读书的精神风貌,也体现了其作为知识分子的崇高品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宇文裔山寺读书院》是唐朝诗人于鹄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唐朝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阶段,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得以迅速发展。
于鹄这个时期的遭遇,颇有戏剧性。他曾应试多次未中,因此其诗才在当时并未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然而,他并没有因为现实的挫折而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反而更加努力地钻研诗歌技艺。在此背景下,他来到山寺读书院进行学习和创作,感受着山林的宁静与超脱。
在宇文裔山寺读书院这段日子里,于鹄不仅吸取了前人的智慧和经验,还亲身经历了山野风光,体验了人生的种种喜怒哀乐。这些经历为他的诗歌注入了深厚的生活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使他成为一位富有才情的诗人。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