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呜
呜呜画角悲,又复掩柴扉。
夜月云千里,春城水四围。
连宵灯报喜,几日鸟啼归。
飞尽东郊絮,谁怜尚夹衣。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轻轻吹起号角,倾诉悲伤无尽,再关上那紧闭的木门。
夜幕降临,云彩在月光下绵延至远方,城市如同春天里的水池环绕四周。
接连几夜的灯火闪烁,传递着喜悦的信息,而鸟儿也在这几天里回到了家中。
柳絮飘散在空中,结束了一冬的旅程,可还有谁会关心那些仍穿着厚重衣物的人们呢?
去完善
释义
1. 呜呜:象声词,指号角的声音。
2. 画角:古代军中用以警昏晓的乐器。
3. 柴扉:用柴木做的简陋的门。
4. 夜月:夜晚的月光。
5. 春城:春天的城市或指昆明。
6. 连宵:接连几个晚上。
7. 灯报:旧俗于元宵节张灯结彩以示吉祥。
8. 几日:多长时间。
9. 飞尽:形容柳絮等随风飘散完。
10. 东郊:城东郊区。
11. 夹衣:双层衣服,有内外两层。
去完善
赏析
首联“呜呜画角悲,又复掩柴扉”描述了士兵吹角报时的景象,以及听到角声后百姓紧闭家门的情景,营造了一种压抑、悲伤的氛围。
颔联“夜月云千里,春城水四围”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画面:月光映照着远方的云朵,春水环绕着繁华的城市。这两句诗以静衬动,凸显出战争的悲痛气氛。
颈联“连宵灯报喜,几日鸟啼归”暗含希望和期待:灯火通明预示着战争的胜利,而鸟儿回归则象征着和平的到来。然而,这种期望似乎仍然遥不可及。
尾联“飞尽东郊絮,谁怜尚夹衣”传达出作者对百姓生活的关注:即使战争结束,贫困的生活依旧,谁能关心他们尚且穿着单薄的衣物呢?这首诗表达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呜呜》是南宋诗人陈起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宋宁宗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
陈起在南宋时期曾担任过京官,后因不满朝廷的腐败而辞官归隐。他的一生经历了南宋的繁荣与衰落,亲眼目睹了国家的兴亡、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疾苦。他的诗歌作品多描绘社会现实,反映民生疾苦,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
在这个特殊时期,南宋王朝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北方金国的不断侵略使得国家山河破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另一方面,朝廷内部的腐朽势力日益严重,政治斗争激烈,导致民不聊生。
《呜呜》这首诗正是陈起在这个特殊历史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诗中以“呜呜”的声音比喻民众的哀鸣,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疾苦之声。同时,也体现了诗人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文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担当。
去完善